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強調,要堅持科技打頭陣、下好創新先手棋,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在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的征程上,我們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要不斷增強前沿領域原始創新能力,在科技創新這場競速賽、耐力賽中勇擔使命,努力取得更多原創性重大成果,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大力推動原始創新是我們的使命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趨勢,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礎、儲備長遠,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樹人、挖井人,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夯實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科技創新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命題,原始創新則是破解發展瓶頸、搶占科技制高點的關鍵抓手。安徽正努力打造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引領高地,全面提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級;已建成、在建和預研謀劃的大科學裝置達13個,涵蓋核聚變能、強磁場、同步輻射等領域,實現了戰略導向型、應用支撐型、前瞻引領型和民生改善型四類大科學裝置的全覆蓋;合肥國家實驗室建設穩步推進,新獲批9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并啟動我國首個牽頭的國際大科學工程。
從科技創新的能力體系來看,推動原始創新需要多個領域與環節的協同突破與改革創新:基礎研究的突破、共性關鍵技術難題的攻關突破、科技政策改革創新與產業化場景的應用突破等。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共性關鍵技術則聚焦行業和產業的實際需求,通過解決“卡脖子”難題,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政策創新是實現原始創新不可或缺的條件,包括科研機制改革、創新激勵政策優化以及創新生態的打造,確保創新資源得以高效配置。最后,科技場景的孵化與應用突破是驗證原始創新成果的最佳場域,通過實際應用將創新從實驗室推向市場,從而實現科技成果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部署原始創新需要堅持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方法論
原始創新涉及基礎科學、關鍵技術、支撐政策、應用場景等領域的重點突破,不但需要大量的資金資源投入,長時間的積累沉淀,有組織的政產學研的協同行動,還需要科學家、企業家、政策制定者等參與原始創新的關鍵主體要有“十年磨一劍”的勁頭,敢碰“硬骨頭”、敢闖“無人區”的魄力,原始創新是“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
服務人民是科技創新的本質要求,透過現象看本質是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在原始創新的前瞻性謀劃與協同推進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利用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方法論,基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從紛繁多變的科技現象與要素中發現原始創新內部節點間存在的必然聯系,深刻洞察時與勢、危與機,用戰略思維和系統思維分析把握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所面臨的原始創新關鍵任務。
以原始創新加速推進高質量發展
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將為安徽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堅實基礎。通過強化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向聯動,安徽可以在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發展中實現更高的價值創造。原始創新將對安徽產業結構優化、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起到重要推動作用。例如,通過突破性技術實現綠色發展目標,推進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體系建設;通過自主核心技術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提高產業鏈的安全性和競爭力。將高質量發展的“愿景圖”變為“實景圖”,安徽需要從以下幾方面發力。
一要謀劃長遠目標,統籌推進原始創新布局。應加強對前沿技術的預判和研究,結合區域特色資源優勢,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創新成果轉化體系。例如,在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等領域繼續深化研究,打造“全國一流、國際領先”的技術創新高地。二要優化政策支持體系,增強創新韌性。健全科研人員激勵機制,推動知識產權保護和流轉機制改革。通過建立更為靈活的科研資助制度和成果分享機制,激發全社會參與創新的積極性。三要強化成果轉化能力,提升經濟運行效率。通過構建完善的成果轉化平臺和機制,實現從技術到產業的快速銜接。高質量發展的“實景圖”不僅包括創新成果的產生,還包括創新成果在經濟活動中的實際應用。我們需要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從單點突破向體系化發展邁進。
魏玖長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