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強調,加強徽州文化、長江文化、淮河文化、大運河文化及黃梅戲文化等研究,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八百里長江安徽段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許多具有標識性意義,既構成長江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安徽寶貴的文化資源,應該得到充分挖掘和研究。
長江安徽段位于長江中下游的接合部,長江中游在此止,下游由此始。長江中游的文化為楚文化,下游的文化為吳文化。長江安徽段北受中原文化影響,南受越文化浸染,西接楚文化,東連吳文化,是多種文化的交匯區。安徽長江文化既有北方中原文化的因素,又有南方越文化的影子。安徽的這種吳楚文化交融特色體現在各個方面,包括人的性格、語言、習俗等,最為突出的是民歌戲曲文化,既吹拂楚風,又蓄含吳韻,散發獨特魅力,影響深遠。
安徽長江兩岸文明的發展影響深遠。既有古代文明,更有現代文明;既有農耕文明,也有工業文明。距今5800年至5300年的凌家灘文化一再向我們昭示了長江稻作文明的成熟,安徽沿江丘陵平原地區也曾是“江南糧倉”,至今仍然扛牢糧食保供責任;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青銅鋼鐵冶煉制作業是中華文明延續的重要保證,至今仍然是我國重要的銅工業基地;安徽長江沿岸地區的教育文化事業自古至今一直發達,當代安慶更是“院士之鄉”,數量位居全國前列。長江安徽段有著大量的文化遺產,不勝枚舉。
安徽長江文化的研究有著較長歷史。但認真回顧思考,目前該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就研究高度而言,這類研究多聚集于文化現象層面,研究的影響多是局限與停留在學術與文化的本身,沒有將安徽長江文化歸屬于更大、更高的系統與背景下考察,以探究它們歷史上和文化上的價值定位,探索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方法與路徑。第二,就研究深度而言,這類研究甚至連最基礎的史實記述都沒有得到具體梳理與確認,既有成果多是停留在文獻簡單記載的本身而沒有展開系統論述,所描述的文化現象也多是十分簡略甚至存在想當然,缺乏細致性和充分性。第三,就研究覆蓋面而言,空白點較多,還有許多文化現象至今沒有破題展開研究。全面推進安徽長江文化研究,我們需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高桿立標,提升安徽長江文化研究高度。關于安徽長江文化的研究既不能僅僅局限在地方志范疇的自我研究,也不能僅僅滿足于“列家產”“數家珍”“敘家事”式的自我介紹,而要有高度、廣度和立意,要將具有安徽特色的長江沿岸文化納入“長江文化”乃至整個中華文化的大系統、大坐標上予以考察,探尋部分與整體的內在關聯,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探究它們歷史和現實的文化價值定位。關于安徽長江文化的敘述不能停留在用“地方方言”講地方故事,不能自言自語,而要用“普通話”和“世界語”來講故事,要在全國和全世界展現安徽長江文化的魅力。
綜合分析,把握安徽長江文化深刻內涵。安徽長江文化是自我內在發生的,其形成有地理與人文的客觀根據,各種文化現象之間存在相互聯系,具有整體性特征。對此我們要明確樹立整體性觀念,綜合分析研究相關問題。諸如對凌家灘文化的研究,可以將安徽境內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串聯起來,將和縣猿人、繁昌人字洞遺址、繁昌繆墩遺址、蕪湖門樓村遺址、潛山薛家崗遺址以及郎溪磨盤山遺址、黃山蔣家山遺址等歸并起來,將凌家灘文化與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聯系起來,進行綜合系統的研究,歷時性上有更長的歷史長度,共時性上有更廣的地理寬度。以凌家灘文化為核心,探究安徽長江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上的價值與地位。
深入挖掘,明晰安徽長江文化豐富內容。安徽長江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既包括顯在可直接開發利用的資源,也包括潛在需要挖掘以后才能開發利用的資源。這些資源都存在著新資料的發掘與運用問題,目前最為緊迫的任務有三項:首先,安徽長江沿岸民間文書檔案與譜牒資料的發掘、收集與整理;其次,安徽長江沿岸民間記憶和現實狀況資料的調查、采集與整理;最后,安徽長江沿岸流失海外有關文獻資料的了解、掌握與整理,這是新時代安徽學者必須擔負的責任和使命。
發揮優勢,優選安徽長江文化特色問題。開展安徽長江文化研究,我們需要揚長避短,充分利用和發揮我們在“天時、地利、人和”上的優勢,不必人云亦云,也沒必要追隨別人已經研究的問題。我們可以另辟蹊徑,發現一些別人沒有關注或研究不方便的課題進行研究,篩選一些特色問題展開研究。比如從秋浦河到采石磯為什么會是“詩歌鋪就”?李白迷戀當涂的背后故事與支撐是什么?長江安徽沿岸民歌戲曲文化為什么很發達?為什么會有“蕪湖鐵畫”“四喜銅娃”等。對此類問題的研究,安徽的學者應有優勢。
強化擔當,彌補安徽長江文化研究空白。學術界關于長江文化的研究有較長的歷史,成果也很豐碩,但關于安徽段的研究很少,以致有人認為長江安徽段沒有什么文化。對此我們要切實擔當起安徽長江文化研究的責任,以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和現實緊迫感盡快深入開展安徽長江文化研究,讓長江文化成為安徽文化的標識,書寫中華優秀文化體系中濃墨重彩的安徽長江文化篇章。需要破題的課題很多,比如長江安徽段農耕文明發展與傳統村落問題、長江安徽段在“吳楚貿易”中的地位與傳統市鎮問題、長江安徽段社會的近代化與城市發展問題、長江安徽段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問題、安徽長江文化的多重文化交匯與融合問題、長江文化標識與安徽沿江城市發展新動能提升問題、安徽長江文化在長江文化體系中的價值與地位問題等。(劉伯山)
(作者系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安徽大學基地研究員、安徽省人民政府參事)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