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暢通國民經濟綠色循環,是我國解決資源環境生態問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本之策,可以激發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是以綠色“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為整體的價值循環系統,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就是要以綠色低碳為核心,抓好綠色生產、綠色分配、綠色流通、綠色消費四個環節,構成良性互動、統一高效的經濟體系。
以綠色生產筑牢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物質基礎。綠色生產是指以節能、降耗、減污為目標,以管理和技術為手段,實施工業生產全過程污染控制,使污染物的產生量最少化的一種生產措施。綠色生產是綠色產品生成的前端,它的發展狀況決定分配、流通和消費環節的對象、方式和結構,奠定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價值鏈的物質基礎。生產環節既是勞動力直接作用生產資料、勞動物化商品使用價值的過程,也是具化無差別的人類勞動衡量價值、創造財富的過程。擁有生態智慧的新型勞動主體通過綠色化、數智化的技術,以節能環保、清潔生產、綠色能源等為突破口,以“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為發展目標,融合一、二、三產業的生態要素,在創造商品經濟價值的同時創造商品的綠色價值。政府部門要做好頂層設計,保障和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和社會資金支持綠色低碳發展,進而培育全社會低碳消費習慣和強化低碳生產理念,促進綠色生產良性循環。
以綠色分配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關鍵樞紐。綠色分配遵循公平性、效率性和可持續性原則,以合理的分配方法,推動綠色產品價值實現,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助力減排降本,是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價值鏈的關鍵樞紐。其中,碳排放權的分配是綠色分配的重點,碳排放權的分配機制直接影響企業的綠色生產動力,是發揮碳市場調節作用的經濟杠桿。我國碳市場建設仍處于初期階段,許多基礎工作需要加快推進和持續完善。根據國務院《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規定,我國碳排放配額實行免費分配,并逐步推行免費和有償相結合的分配方式。為了充分發揮碳市場功能,碳配額有償分配是未來趨勢:一方面,通過拍賣定價,有利于企業清楚掌握減排成本和碳排放權價值,激勵企業轉變傳統生產模式,推進綠色生產升級;另一方面,通過市場交易,獲得資金支持,有利于研發低碳技術、培育低碳產業。
以綠色流通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運輸通道。綠色流通是以環境保護為導向,以減少資源浪費為原則,促成商品的使用價值與需求的有效對接,實現商品的所有權和實體轉移的過程,是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運輸通道。綠色流通立足綠色低碳理念,擴大綠色低碳商品的采購和銷售,有效引導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一要打造綠色物流,積極調整運輸結構,加強物流運輸組織管理,推廣綠色低碳運輸工具,支持物流企業構建數字化運營平臺,鼓勵發展智慧倉儲、智慧運輸,推動建立標準化托盤循環共用制度;二要加強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推進垃圾分類回收與再生資源回收“兩網融合”,加快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引導生產企業建立逆向物流回收體系,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提升資源產出率和回收利用率;三要建立綠色貿易體系,積極優化貿易結構,大力發展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綠色產品貿易,加強綠色標準國際合作,深化綠色“一帶一路”合作,拓寬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等領域技術裝備和服務合作。
以綠色消費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良性運行。綠色消費是一種具有生態意識的、高層次的理性消費行為,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特征,主要表現為崇尚勤儉節約,減少損失浪費,選擇高效、環保的產品和服務,降低消費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它既是綠色生產的最終目的,又是社會再生產的終點和起點,二者的互動通過綠色分配與綠色流通來實現,最終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有機統一,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價值。一方面,綠色生產必須以綠色消費為目的,以綠色生產供給綠色消費,推進消費結構綠色轉型升級,加快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另一方面,綠色消費引領、倒逼企業進行綠色生產,為企業生產的綠色轉型提供價值驅動,從而激活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價值實現。為此,必須加大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低碳環保意識,培養綠色消費習慣,釋放綠色消費需求,以綠色消費激發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良性運行。
(董 軍)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合肥工業大學基地)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