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二創短視頻屢現海量傳播數據,甚至有網友評價:“如何判斷一部影視作品是否真的受歡迎?看網上有沒有二創。”
“二創”是指以某藝術作品為素材,用仿作、改編、解說、混剪等手法進行再創作,從而產生新作品的行為。早期二創內容因其傳播面廣、素材來源合法性不明而常被貼上“野蠻生長”甚至“侵權”的標簽。但在一系列管理規范、審核細則相繼出臺后,近一段時間涌現出不少優質二創作品。它們超越了傳統形式和宣發價值,在不對版權方著作權造成侵害的前提下,成為針對原作進行主題深化、文化解讀、趣味加持的“助燃器”。
如果說劇情陳述、素材拼接是二創的第一代版本,當下二創已跳出了原作的線性敘事,呈現著更豐富的解讀空間和思考深度。前者似“我注六經”,“我”的任務就是千方百計闡釋文本、不離正經,讓觀眾在碎片化的觀賞中也能品出作品原味;后者更像“六經注我”,是以“我”之主體,將原作當成闡發思想時使用的經典,重在講出微言大義、弦外之意。
在《漫長的季節》《三體》《中國奇譚》等精品劇集的二創作品中,網友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不僅展現出豐富的知識素養和良好的審美品位,還基于中國文化內涵進行生動講解。作者、二創內容與觀眾的“三向奔赴”,讓原作的主題內涵、藝術細節與時代價值得到多維呈現。
同時,二創作品正在逐漸擺脫單一表達形式,甚至突破原作圈際,將影視、歌曲、曲藝、動漫、脫口秀等不同形態跨界組合,形成一種雜而有序、不斷迭代的表達樣態。而從長期看,當二創作品形成了一股創作熱潮、觀賞風潮,觀眾也會主動地按圖索驥、重溫原作、品讀經典。比如1982年上映的老電影《牧馬人》,正是通過當下的二創解讀視頻重新獲得了年輕人的關注;而對于《紅樓夢》《西游記》等有廣泛受眾基礎的經典影視作品來說,二創更是“常創常新”,成為反哺影視作品宣發、創作、制作等上下游產業鏈的重要力量。
二創現象并非偶然,雖然其天然帶有的解構性、后現代性等特質對網絡視頻生態發展與管理提出了一些新問題、新挑戰,但若有更多的二創作品不是只盯著“怎么剪”“誰來看”,而是聚焦在“怎么講”“看什么”,不斷提煉新的主題、采用新的形式、表達新的見解,一定能夠讓二創更好地助力原創。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