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互聯網廣告吸引客戶問診,以醫生或醫生助理身份診斷,甚至通過建立虛假醫院官網、出示虛假醫師資格證、虛構藥效等手段騙取被害人信任,高價推銷藥物,被騙受害者近2萬人,遍及全國各地,涉及金額累計上億元——據4月7日光明網報道,日前,這一歷時近三年的網上醫療欺詐案塵埃落定,最后一名被告人被判處有期徒刑五年六個月,并處罰金5萬元。
這起案件中,不法分子做假的手段五花八門,醫院官網、資格證書、醫護人員、問診過程、藥品、病例資料等,無一不假,診療毫無個性化,甚至根本沒有功效可言。
最具迷惑性的是,不法分子的部分做法是真實的。比如,其所在的醫院是具有正規資質的民營醫院,有關科室也真實存在,招聘來的真醫生在處方上簽字、在視頻中露臉,不同程度參與互聯網診療,此時,一些假醫生充斥其中,真假醫生交替出現,令人真假難辨。
真假混雜狀況,使欺詐行為更難被發現。用真實的內容來應對監管,騙取患者信任;用虛假的醫生和藥品,讓行騙成本最小化;在話術上套路滿滿,不僅可成為藥品無效的開脫理由,還可讓患者多次上當。一半是真,一半是假,左右逢源、進退自如。
真假混雜,是網上醫療最需防范的狀況之一。尤其是細微處做假,更很難監管和辨別。該案的特點是假多真少,因而容易成為典型案例。如果假少真多,甚至只有關鍵一點為假,其他為真,同樣可能加劇診療亂象,又該如何監管?
對于這種現象,治理的關鍵是“打假”和“抓真”,強化對實體機構和個人資質的監管,加大對違規承包科室和聘請醫生“跑龍套”等做法的監管力度,提升擊中要害的概率,最大限度從源頭斬斷網上醫療欺詐鏈條。
互聯網診療的普及率不斷提升,依托于互聯網的醫療欺詐無疑也會相應增多。只有對類似的醫療欺詐冒頭就打,并及時發現總結其中的新苗頭新特征,有針對性地升級嚴管手段,才可能不斷優化患者就診體驗,將互聯網診療打造成高質、安全、便捷的診療模式。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