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萬個攝像頭“失控”、實時畫面付費“解碼”、醫院等諸多公共場所“淪陷”……近日,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發布網絡犯罪案件審判白皮書,其中通報的一起“窺私”案例看得人后脊發涼。
如今,出于安全監控、記錄數據等考量,攝像頭已融入日常生活,為大家帶來了不少便利。但與此同時,由于黑手入侵而導致的非法“窺私”案例也多了起來。從私家車內的行車記錄儀被盜,到公共場所攝像頭被“黑”,再到用戶“手機攝像頭被遠程打開”……現實版《楚門的世界》頻頻上演,也引發了公眾對于個人信息安全的擔憂。畢竟,隱私安全是每個人的最基本訴求,沒有誰愿意在不知情中生活于“眾目睽睽”之下。何況“偷窺眼”泛濫,更可能引發網絡暴力、敲詐勒索、色情犯罪等嚴重社會問題,不容小覷。
相關報道顯示,人為操控下的“窺私”生意背后,一條破解監控、付費窺私的黑色產業鏈若隱若現,且隨著技術升級,大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勢。從演進脈絡看,早期的盜錄主要是提前將設備安裝在某些場所,然后定期“偷”數據。受限于硬件的隱匿性及續航能力,違法案件并不算多。此后隨著硬件輕量化、微型化,如針孔攝像頭的出現,隱私泄露風險日趨嚴重。待邁入物聯網時代,不法分子通過遠程控制等就能輕松竊取數據,作案方式“低風險、高回報”不說,也帶來發現難、取證難、定罪難等法治難題。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網絡安全也是數字生活的“剛需”。如何打擊“鼠標在手、天下我有”式低門檻作惡技術,保護普通人免于“被窺私”的權利,無疑是一道值得思考的課題。近年來,有關方面持續開展行動。公安部門重拳出擊,嚴厲打擊非法生產、銷售及使用“偷窺眼”的劣行;法律法規也與時俱進,不斷規范對于信息網絡犯罪案件的管轄、取證、證據審查等問題。從嚴監管的同時,視頻平臺作為終端呈現界面,尤須加強管理審核,絕不能為非法視頻提供公共傳播、牟利變現的渠道。總之,切斷黑色產業鏈,不能止于末端打擊,需要對癥下藥、多管齊下,進行全過程整治。
社會心理學認為,窺私欲是人類進化中殘存的“人格惡疾”。呵護公共安全,紓解被“圍觀”的恐懼,也需要我們每個人從自己做起,共同抵制“窺私”行徑。沒有“市場”,也就沒有“傷害”。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