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個別地方建設定位浮夸的文旅項目,希望打造“網紅”景點,卻因投資中斷、違規占地等原因陷入爛尾泥潭,隱沒在荒草中、遮蔽在圍擋里。(4月28日《瞭望》新聞周刊)
投資動輒幾十億元、規劃用地上千畝,最后卻搞成了荒草叢生的“半拉子”工程,一些地方“大手筆”項目在立項時有多高調、多風光,收尾就有多慘淡、多凄涼。“形象工程”之所以禁而難絕,繞不開個別地方好大喜功的政績沖動。
在一些人眼中,地方經濟上的“亮點”不足時,就要把目光瞄向那些“短平快”的工程。由于文旅項目看得見、摸得著,是能夠快速刷新城市形象的“顯功”,哪怕這些項目本身與當地發展水平、財政能力相背離,他們也要傾其所有、積極上馬。
央視反腐專題片《持續發力 縱深推進》曾披露過一個典型案例,西部某市一位官員在其主政期間不顧當地財政實際承載能力盲目舉債,推動興建了23個旅游項目,其中有16個項目已被所在省列入低效閑置項目。此類名不副實、大而無當的爛尾工程也導致當地新增大筆債務,給當地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后遺癥”,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類似案例不僅沒能為地方形象增色添彩,反倒浪費大量財力物力,擠占未來發展空間。顯然,對工程爛尾,需要整理的不僅僅是項目本身,還有“政績沖動癥”。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