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出游火爆,各地民宿也迎來了一波入住高潮,但隨之而來的是激增的投訴和差評。有人吐槽,“訂民宿如開盲盒,圖片非常好看,實際上住的不知道是哪間”。也有消費者報料,預訂后被告知無房,或臨近入住時被修改房源。甚至有消費者稱,到達后發現實際入住民宿距離預訂民宿相差近5公里。
民宿已成為不少游客出行的選擇,許多民宿融入了當地豐富的旅游元素,以及經營者的特色服務,帶給游客與眾不同的體驗感。這一行業若規范得當,會刺激游客的出行和消費熱情,成為假日經濟的推手,自身也會迎來進一步的發展。
不可否認的是,虛假房源、幽靈民宿,民宿行業存在種種亂象。當遇上假期客流激增,這些問題就會集中爆發,而每一次爆發,都是對人們出游熱情的一次傷害,對行業口碑的一次打擊。
試想,當你興致勃勃地想體驗一把民宿的風情時,卻遭遇了貨不對板,假期之行成了維權之路,心情哪里還美好得起來?面對難得的假期,誰都不希望自己的旅行充滿不確定性。尤其是住宿,更是出門在外第一要素,如果訂個房間都成了開盲盒,又怎么能讓人安心出游?
客觀來說,與酒店相比,民宿很難做到標準化。小而精、一房一景本就是民宿的特點和優勢,但一些民宿經營者卻將此異化成欺騙消費者的工具,把最光鮮亮麗的房間擺上平臺,吸引你的眼球,當你入住時給的卻是次貨。這樣的套路,靠消費者自己是很難識破的,尤其到了“五一”之類的假期,本來就一房難求,想要臨時改變都難,往往只能自認倒霉。
令人擔憂的是,一些套路導致整個行業的口碑迅速下滑。許多民宿的忠誠客戶因為一次不好的消費體驗,由粉變黑;也有不少本想嘗試民宿的人,由于網上的負面評價,打消了體驗一把的念頭。消費市場中口碑就是生命力,民宿經營者應該意識到,欺騙消費者只能獲得一時的小利,卻會讓自己和整個行業滑向深淵。
民宿行業要正本清源,除了有關部門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暢通投訴機制外,預訂平臺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投訴和賠付機制,同時對于屢屢侵犯消費者權益的民宿經營者,要有進一步的懲戒措施,嚴重者可以拒錄、封殺,絕不能讓“害群之馬”攪混一個新興行業的活水。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