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近日報道,江蘇省衛健委發布消息稱,決定在全省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開展普通門診“一次掛號管三天”惠民實事項目,適用于在普通門診就診、檢驗檢查當日不能完成或不能獲取報告需要復診的患者,3天內找醫生看檢查報告無需再掛號。措施推出后,贏得一片叫好。
優化就診流程方便群眾看病、改善就診體驗,一直是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醫療機構努力的方向。在實際情況中,由于現階段醫療資源總體上供不應求,特別是一些大中城市公立醫院長期處于滿負荷運轉狀態,加之一些患者對就診環境不熟悉、流程不清楚,看病“流程多”“跑斷腿”一直是患者就診的一大難題。此前,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局部署推動各地醫療機構開展“改善就診感受 提升患者體驗”等主題活動,全國多地貫徹“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探索推出公立醫院首診后3天內“復診免費”等措施,取得積極成效。
門診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直接影響患者的就診體驗。如何提升醫療機構運行效率,改善患者就診體驗,不僅可以通過推行復診免掛號等措施幫助患者節省開銷,更需要在患者就診更省時、更省力、更省心上下功夫,拿出更多務實舉措。
建立明晰的就診導診機制,讓患者就診更省時。隨著移動互聯網普及,大量醫療機構將預約掛號功能放到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使得預約診療服務的形式和載體都更豐富,方便患者“一鍵掛號”。同時提升分時段預約診療精準度,方便患者合理安排就診時間。有的醫療機構開發出“手機報到”功能,新增自助加號功能,免去患者在科室與掛號處折返跑,讓患者就診更從容。充分利用各類就診系統、叫號系統、檢查預約系統,形成“一張圖”的認識,讓患者對就診流程心中有數,降低就診時間成本。
持續優化門診流程設計,讓患者就診更省力。患者到醫院,最苦惱在不同樓層、不同窗口分頭掛號、排隊、檢查、交費,手續多、流程多、病人多,往往“排隊三小時,看病三分鐘”。這就需要醫療機構合理設置門診候診區域,通過升級自助服務機應用等,實現醫保統籌報銷、自助掛號、加號、取號、報到、打印檢查檢驗報告及發票清單等一體化處理功能,打造診療閉環,最大限度減少患者無效行動空間。借助電子化手段,讓患者更便捷獲取掛號、就診、支付、取藥等服務,縮短門診整體等候時間,同步探索“先診療后付費”“一次就診付費一次”等方式,讓信息和數據“多跑腿”,幫助患者“少跑路”。
設置“綠色通道”,讓特定群體患者就診更省心。醫療機構的服務對象具有特定性,特別是老年人、兒童、有障礙人士、孕產婦等特殊群體就診,更加需要借助醫療機構的人性化支持。近年來,不少醫院針對上述特定人群開展就診環境的適老化、無障礙等改造,改善便民設備租借,推行上述特殊人群門診優先服務。同時,需要考慮老年群體、殘障群體在使用電子設備就診等方面的不便,通過完善配套措施,為他們辦理各項手續提供“一站式服務”。此外,還需探索應用人工智能分診系統,實現就診人群的合理分流,針對性優化復診患者、首診患者不同的就診流程,發揮好志愿者和引導員的就診引導、秩序維持等服務,真正將暖心的服務做到患者心坎上。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