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投資約31.5億元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青島國際校區,按下了建設的“終止鍵”。這也將高校異地辦學這一話題拉回大眾視野。(7月18日中國新聞網)
近幾年,高校異地辦學的趨勢正在發生改變。武漢大學深圳校區、中國科學院大學蘭州學院等國內多所高校的分校或合作辦學項目,均傳出叫停的消息。西南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校也撤銷了多個異地研究生院。教育部也明確表示“不支持也不鼓勵異地辦校區”。
為什么高校異地辦學不吃香了?此前,不少高校異地辦學,是希望通過規模擴張的方式來實現自身發展,客觀上也起到了平衡高等教育資源的作用。比如,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就彌補了當地高等教育資源不足的短板,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大量人才。但是,正如教育部指出的,異地辦學存在“異地校區難以有效共享原有教學科研資源和校園文化資源,辦學積淀積累薄弱”“學校辦學規模擴張和區域布局擴大,導致學校規范統一管理呈現效應逐步遞減和高校內部治理水平下降”“稀釋高校原有優質教育資源品牌”等問題。事實上,分校區確實存在各種問題,去分校上課的老師大多是年輕老師,師資隊伍薄弱且不穩定,一般來說,分校區的社會認可度也不如本部。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對于異地辦校持更審慎的態度,也是對學生負責。經歷了多年擴招,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階段,不宜盲目擴大規模。重質量做精品,走出有自我特色的發展之路,方為正道。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