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牛奶盒,28元100個包郵;空筆芯,100根21.14元……電商平臺上,這些“廢品”搖身一變為“商品”,被銷往全國各地。
此類交易,為哪般?原來,部分中小學規定的“統一動作”在推波助瀾。要求收集空牛奶盒,旨在開展“環保教育”,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要求收集空筆芯,旨在量化學生的勤奮程度——筆芯用得越多,說明作業越多;作業越多,證明成績就越好。在此背景下,兜售空牛奶盒、空筆芯的交易悄然上線、意外走俏。
此類作業,有錯嗎?客觀講,收集空牛奶盒確實有益于環境保護。比如,集齊1000個利樂包飲料紙盒約等于保護了一棵大樹。問題是,所有“出發點好”的作業都能產生好的效果嗎?從媒體報道看,有的家庭一改購買大瓶裝鮮奶的習慣,轉而追求250ml盒裝的牛奶;有的家庭尋遍垃圾桶、走訪親戚家,四處借力“交作業”;更有甚者公然造假,上網購買現成的空牛奶盒……環保的意義,在劍走偏鋒中被消解。“出發點好”的作業尚且走偏,遑論毫無科學依據的“假勤奮”論調。試問,若以筆芯數量論“好學生”,那拿一支筆在草稿本上亂涂亂畫的行為能否被定義為“勤奮”?
形式主義之風不僅會給學生及其家長“增負”,更會給教育本身“添堵”,必須被及時提醒、徹底糾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相關學校不能成為這股歪風的“推手”。現實生活中,有班主任施壓學生:“你們成績好的,一天交不出一支筆芯嗎?”;有學校將上交空牛奶盒的數量與評獎評優掛鉤……凡此種種,皆助推學生們以形式主義反對形式主義,教育的育人功能亦在這一極限“拉扯”中支離破碎、走向虛無。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前有小學生掀起“養蠶熱”,家長們上演“尋桑記”;現有中小學生網購空牛奶盒、空筆芯,奇怪交易背后有旺盛需求。這其中,教育偏離正軌是“因”,作業走向形式是“果”。為此,教育主管部門、學校等必須明晰教育評價方向、完善教育考核標準、叫停形式主義作業,以看得見的求真務實之功落實立德樹人、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