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時代,如何引導兒童和青少年合理使用社交媒體,一直是令家長和教育者們頭疼的問題。新學期伊始,一些國家正計劃或已出臺對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的監管和限制措施,希望孩子們重新回歸“足球場、游泳池和網球場”。(9月11日新華社)
為什么多個國家不約而同地要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今年4月發布的報告所指出的,數字技術帶來了侵犯隱私、分散學習注意力、網絡霸凌等風險。研究表明,孩子3歲前每天觀看電子屏幕時間超過1小時,到6歲時,孩子智商可能會降低7—8分;兒童每天“盯”屏幕超1小時,心理健康風險會大增。社交媒體不僅“偷”走了孩子身心健康,而且制造了成人社會的焦慮。歐委會更是以“兔子洞效應”為警示,來表達對未成年人網絡成癮的擔心。
還記得童話故事《愛麗絲漫游奇境》吧?孤單的愛麗絲為了追逐一只兔子,跳進了一個深不見底的洞穴。在那里,綺麗幻境不斷地出現,令愛麗絲無法逃離。這是不是像極了不少孩子沉迷網絡的狀態?更危險的是,長期“屏幕暴露”會誘發“四無”表現——學習無動力、對真實世界無興趣、社交無能力、對生命價值無感受,索性沉溺其中。
怎樣避免入“洞”呢?關鍵是家長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如果家長不亦樂乎地刷手機,讓孩子遠離手機自然缺乏說服力。家庭是陪伴孩子成長的“微系統”。一旦“微系統”受破壞,比如發生親子沖突、心理控制、婚姻沖突等,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被損害,就更有可能掉進社交媒體的“洞”中。正因為如此,在強化監管和限制的同時,一些國家和地區都強調了監護人的重要性。譬如,符合一定年齡要求的未成年人開設社交媒體賬號要獲得家長同意。
當前,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已近2億人。在他們的身后,站著數以億計的成年人。避免孩子入“洞”,“大人們”要加油!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