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東南亞博士”?
近日,山西太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發布多條博士研究生引進公告及錄取相關情況公示,引發關于“批量速成博士”的爭議。從公示情況來看,此次人才引進的崗位為專技崗兼行政及輔導員工作,擬引進的10名人才中大多為畢業于東南亞國家的博士研究生,如菲律賓亞當森大學、泰國易三倉大學等,所學專業包括藝術學、教育管理與領導力、漢語言文學等。
高校引進人才,本該是好事一樁。然而,讓人感到奇怪的是,既然“公開公平”擇優引才,公告中也未限定具體地域,為何國內的博士竟無一人入選?難道“外來的和尚好念經”?類似爭議,早在兩年前就已經出現——湖南邵陽學院曾花費1800多萬元引進23名菲律賓亞當森大學哲學博士,因“存在不當做法”,該校領導最終被免職。
有此先例,公眾質疑并非毫無道理。比如,在太原幼專公布的人員名單中,就有兩人來自前面提到的菲律賓亞當森大學。據了解,該校為一所私立大學,曾被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列入“學歷學位認證加強認證審查”名單,2024年QS亞洲大學排名551—600名,其含金量值得商榷。客觀來說,部分地區的博士水平未必就真的低。但一些海外博士學制短、門檻低、通過率高,所學專業多屬人文社科,具有“速成”特征,也是一個事實。
此類網友眼中的“水博士”,為何會有高校批量引進?邵陽學院走捷徑很能說明問題:為了快速提升“含博量”,讓在職教師組團“鍍金”,再分批引進,主打一個“出口轉內銷”,為“升格”為“大學”做準備——按照現有規則,具有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比例達到20%以上,是其中一個條件。不過,太原幼專似乎否認了這種猜測:“我們不存在因人設崗,所有公示的實名博士也和學校沒有任何關聯。”
顯然,一句否認不足以堵住悠悠眾口。人才引進非小事,若是“權宜之計”頻頻上演,投機之風屢屢得逞,既是對公共資金的巨大浪費,也是對教育評價體系的扭曲,對潛心辦學者難言公平。如果連學校自身都急功近利、自欺欺人,又何以立德樹人、真正提高辦學水平?據涉事院校最新表態,對于為何批量引進東南亞博士等問題,將發布情況說明。希望校方能及早回應關切。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也提醒一些高校,在引進海外人才時還應嚴格把關、審慎評估,不要追求短期效應。從深層邏輯來看,濫“博”充數的根源,在于評價高校、分配資源的“指揮棒”不夠科學,唯有避免以“帽”取校,才能真正破解以“帽”取人。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