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任務一級一個時間期限,原本設定一周完成的工作,有時到了基層成了當天反饋……有媒體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地方推進工作時存在“級級提速”現象,讓基層干部壓力陡增。
給各項任務設定完成時間,有助于倒排工期、分解執行。從現實來看,很多工作最初的完成“時間表”,也是按照客觀規律、實際情況等設定的。可倘若每一級都在時間上打出過多富余量,或是急于要成果,到了基層,“時間表”自然就變得不合理了,甚至會出現“上午部署、下班前就要報材料”“工作剛開展,就要交總結”等尷尬情況。“今天播種、明天催收”,不能“敦促執行”,倒容易滋生弄虛作假,以“層層注水”應付“層層加碼”。
據媒體觀察,除了壓縮時限,一些地方推動工作時加任務、提指標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比如,調度督查越來越密集,除了全年評比、半年總結,又安排了月總結、周評比、日調度;比如,執行標準層層增多、級級拔高,哪怕一項單一直觀的工作任務,也要分三步走、提四點意見;再如,重點工作臺賬一級比一級復雜,到鄉鎮這級要求的材料項目比省級多出不少……越往基層標準越碎、要求越多、責任越大,這擔子難免越來越沉。
追問“級級提速”“層層加碼”的原因,有的是認為“取法乎上,僅得乎中”,總擔心結果不達標,總覺得時間上再緊一緊、指標上再加一加,留足了余量才“保險”;有的則是迷信“材料政績”,總希望數據盡可能地“漂亮光鮮”“眼前一亮”;有的則是脫離實際,不了解基層情況,坐在辦公室里“拍腦門”。如此種種,無論是形式主義、主觀主義,還是功利主義,根子上都是官僚主義頑疾作祟。
做工作,“高標準”“嚴要求”是必須的,但不能搞急就章,不能亂壓擔子,否則只會干不完也干不好。開展工作,一級有一級的任務,一層有一層的責任,不能什么事都壓給基層。其中的關鍵,在于“實”字,也在于“責”字,從實際出發,按規律辦事,多多調查研究,少搞形式主義,把基層該承擔的職責事項捋清楚,把項目任務的科學節奏把握好,這對基層來說,就是最好的減負。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