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為“小小努力生活”的博主在視頻中自稱經歷家庭多重不幸,被親生父母拋棄、奶奶和姐姐去世……在積累了一定的粉絲后,她開始直播展示家庭沖突和追討撫養費等情節,吸引更多粉絲關注后開始直播帶貨。警方調查發現“小小”的真實身份和經歷都是虛構的。最終,她因謊報警情和虛構事實被行拘,并處罰款。同時,她和參與直播的父母及姑姑也因虛假廣告罪受到行政處罰。(見11月2日央視網)
不知從何時起,“賣慘”成了短視頻、直播、電商等領域的一個新賽道。例如,一位擁有554萬粉絲的大V博主發視頻稱,自己才25歲,就被確診肝癌晚期,引來無數網友捐款。但結果卻是,該博主虛構事實、欺騙感情,眾人也由悲轉怒。此外,常見的還有“父母雙亡”“老人無依”“撿瓶子賣錢掙學費”等“換湯不換藥”的賣慘劇情。這些博主的“小算盤”在于,通過“賣慘”獲得流量關注后,再通過接收打賞、帶貨等方式變現。
當下,短視頻平臺已成為網民休閑娛樂的重要渠道,通過編造傳播虛假信息“造熱點”“帶節奏”的行為,無底線地透支著網民的善意,攪亂了網絡空間的生態,制造社會對立與撕裂。這不僅有違公序良俗,而且觸及了法律紅線。作為“網紅”,既然吃著“流量飯”,就必須擔負起作為公眾人物的社會責任。網友雖一時被蒙騙,但流量越高,被識破的可能性越大。為了流量“賣慘”是自毀前程,“賣慘”蹭的流量越高,跌得會越狠、摔得會越重。
網絡空間活躍著數億用戶,任何一點內容上的風險,都會帶來難以想象的后果。遏制“賣慘”亂象,相關部門需加大懲處打擊力度。當下,隨著“清朗”系列治理行動的開展,相關部門對直播、短視頻行業作出規制和指引,不少“毒流量”遭到全網“封殺”。此外,各大短視頻、直播平臺要嚴格把關,不能讓網絡成為戲精和騙子的舞臺。如果平臺上充斥著低質量內容,勢必導致“劣幣驅逐良幣”,這也無益于行業的良性發展。平臺在完善內容審查、加強溯源管理的同時,也要改進算法推薦機制、健全流量分配體系,擴大優質內容的觸達范圍,讓“賣慘”視頻失去生存空間。
網絡無邊,法律有界,網絡空間絕不是法外之地。要想網紅變“長紅”,從業者不能劍走偏鋒,而是要檢視自身、找準定位,在提升內容質量上下功夫。對于“賣慘”類視頻,網民也要提高警惕、擦亮眼睛。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