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2月13日《中國組織人事報》報道,年終考核是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激勵進步的有效工具。然而,在有些地方,年終考核卻成了“材料秀場”。有的秉持“實績不夠,筆頭來湊”的理念,試圖以華麗的“紙面文章”掩蓋工作中的瑕疵與不足,匯報成績時夸夸其談,談及問題卻輕描淡寫、避重就輕;有的搞“數字政績”“材料政績”,可實際工作成果卻寥寥無幾。
臨近年底,各級各部門對下級單位的年終考核工作已逐步展開。作為總結上一年工作成績、制定下一年工作目標的重要參考,如何讓年終考核考準、考實,讓上級認可、讓基層服氣、讓群眾滿意,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而在一些地方,年終考核背離了初衷,變成了下級編材料、上級看材料。到了考核周期,面對布置下來的考察細則,不少基層干部疲于奔命,甚至通宵達旦精心包裝材料應對考核;而考核單位有時也不到現場看問題、查質量,只是查查資料、聽聽匯報,哪個單位的材料準備得多,就能在考核中得到高分。
這種“以材料論英雄”的考核,給平日里踏實做事的基層單位增添了不必要的負擔,也給敷衍了事的單位留了可乘之機,仿佛只要材料準備得漂亮,平時的失職就能一筆勾銷。材料準備得怎么樣,并不能和重視程度、工作實效直接畫等號。這種“面子工程”的存在,不利于基層工作的有效開展,還會滋生形式主義、弄虛作假的歪風,必須及時遏止。
作為考核單位,要設置科學合理的考核標準,將考核與日常工作結合起來,加大“平時成績”的占比,多些實實在在的實績考核;也要到基層一線去聽聽相關單位服務對象的心聲,將群眾滿意度納入考核指標,推動干部將更多精力放在服務群眾、促進發展上來。作為被考核單位,應擺正態度、多做實事,把準備材料的時間用來提升工作質效、解決百姓訴求。畢竟,有干貨在手,迎考才能不慌張。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