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地通報的一起典型案例引發關注:有干部為樹形象,不顧縣財政緊張等實際情況,刻意打造4條檢查調研“經典路線”,損害了群眾利益,造成嚴重不良影響。這暴露了一部分干部錯誤的政績觀,也反映出一部分干部調研能力的短板。看似“經典”的調研路線,實際上并未帶來相應的工作成效。
調研工作是干部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重要橋梁。通過真正深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解決群眾難題,可以發揮調研工作應有的作用,贏得群眾信任和支持。然而,長期以來,調研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現象,阻礙了政策落實和工作推進,導致一些領導干部聽不見真話、看不見真景、解決不了真問題。
例如,個別干部熱衷“打卡式”“作秀式”調研,不深入群眾了解、解決實際困難,反而增加基層負擔;還有一些地方和單位在監督檢查中過度留痕,導致基層花費大量精力,忽視了實際工作成效……不會調研、不懂調研,導致積極性不高、應付心態重,調研走馬觀花,不能深入群眾,重匯報而輕調查,甚至催生出調研“經典路線”,調研變“調演”。長此以往,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得不到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堵點難點持續存在,調研本身反而成了問題,損害了黨和政府公信力。
避免調研變形走樣,須主動學習提升調研能力,多些突破常規的勇氣。黨員干部要以群眾為師,以問題為導向,深入了解群眾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發現和查找工作中的差距不足。創新調研方式方法,綜合運用座談訪談、隨機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調查研究,提高科學性和實效性。對于那些熱衷于打造“經典路線”、搞形式主義的干部,要嚴肅批評教育、追責問責。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