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線”是什么?“底線”就是最低的約束、最低的準則,更是最低的標準、最低的尺度。風箏離開了線,就注定無法擁抱天空;火車脫離了鐵軌,便逃不過被廢置的結局……而人,一旦沒有了底線,人生就會被染濯濃郁的黑,在罪惡的泥沼里,愈陷愈深。
說白了,“底線”就是人們應該遵循、不可逾越的最低警戒線,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凡事都要有個度”。黨紀國法、準則條例就是黨員干部的原則“底線”,也是一條有形的“紅線”。如果人為地設置任何“紅線”外的“原則底線”,就是自我放縱、自我淪落。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曾勸誡大臣:“人情得足,苦于放縱,快須臾之欲,忘慎罰之義。”意思就是告誡官員們做人當官干事要有“底線”,不能對國家的刑罰無所顧忌。古人之言,放之今日依然振聾發聵。然而,一個時期以來,部分黨員干部對遵紀守法依然“昏昏然”,以致“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最終觸犯法律,飽受牢獄之苦。
稍稍“過濾”一下近年落馬貪官案例,不管職務級別的大小,其貪性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往往是從接受別人的小恩小惠開始的。他們從踏入官場的那天起,就為自己定下收禮受賄的底線原則:“不主動索禮索賄;能不收的盡量不收;靠不住的人堅決不收;盡可能不收現金和貴重物品;收禮不能以損害群眾利益為交換條件;大額現金盡可能不收,難以推辭謝絕的,必須要把事情辦好……”
然而,他們所設置的這些“收禮受賄底線原則”不僅未能成為“護身符”,反而讓其深陷囹圄。有了收受別人第一筆錢的劣跡,就會有第二筆、第三筆……金錢有價,品質無價。為有價的金錢而玷污品質,勢必成為金錢的奴隸,讓金錢牽著自己走,讓金錢套住自己的靈魂,這就是許多貪官所遵循的“擇機受賄”,即“不該拿的不拿,該收的則收”。顯然,與真正的“紅線”相比,貪官所設計的“底線”,只不過是一條“虛線”罷了。一方面,很想展示自我“清廉”的形象,另一方面,又用“陰謀論”來轉移公眾監督視線。其實,從官員“金蟬脫殼”開始,就注定落馬的命運與人生的悲劇。
“底線”約束是外因,思想“高線”才是內因。貪官之所以落馬,根本不在于昔日滔滔不絕的表態表白,而在于后天責任擔當的自覺自律。思想“高線”一旦生了銹,無論紀律要求、廉潔勤政制度設計,還是黨組織的教育和提醒等“底線”,都很難對其產生約束。
補好精神之鈣,才能守住“底線”,堅持“高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黨員干部一旦從思想上出現問題,就會沒有骨氣,擋不住誘惑,經不起考驗,就會在政治上變質,經濟上貪婪,生活上墮落,最終成為站不穩立場、辨不清方向的“糊涂蟲”。
守住“底線”、堅持“高線”,首先要時刻繃緊紀律這根弦,對各項規章制度心存敬畏之心,不逾越規矩、不觸碰底線,始終手握戒尺,嚴格規范自己的行為,形成遵規守紀的高度自覺,做到心到、口到、行到。其次要心存敬畏而不存僥幸、保持清醒而不犯糊涂、保持警覺而不為世風左右,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欲害”、常破“心中賊”,做政治的明白人、發展的開路人、群眾的貼心人、班子的帶頭人。再次要用黨員干部的標準要求自己、用黨的紀律和規矩約束自己、用“內心的法律”管住自己,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革命氣節和政治本色。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