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史洪芳)8月30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安徽省將圍繞“提單產、穩面積、減損耗”主攻方向,強化科技創新、機制創優和政策創效,加快推進千億斤江淮糧倉建設。
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汪學軍
安徽將積極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實施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緊盯主導品種、主推技術、主力機型,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產學研聯合研發,強化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促進糧食生產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四化”成果轉化,挖掘糧食產能增長潛力。
建設“良田”,開展高標準農田老基建補短板、新基建提能級,到2035年,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提升0.5個等級以上;培育“良種”,推進突破性新品種選育,到2035年,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5%以上,實現主導品種兩次更新換代;升級“良機”,開展大型化智能化穩定化農機裝備研發推廣、電子信息技術與農機裝備集成示范,到2035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5%,機收損失率控制在2%以下;推廣“良法”,開展主要糧食作物產能提升關鍵性技術攻關、綠色高產高效模式集成示范、農技推廣體系升級,到2035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糧食單產水平、勞動生產率等重點指標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在機制方面,安徽將支持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發展,積極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完善承包地經營權流轉價格形成機制,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導種糧規模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開展社會化服務模式創新與機制探索,發展壯大主體多類、形式多樣、服務多元的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拓展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方式、優化服務質量,加快健全便捷高效的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到2035年,發展糧食生產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發展50畝以上種糧大戶18萬個,糧食生產類家庭農場12萬個、合作社4萬個、社會化服務組織3.5萬個。
此外,安徽將構建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政策體系,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價格穩預期,創新優質優價激勵、農資保供穩價等機制,確保糧食價格水平合理運行、良性可控;補貼降成本,加大補貼力度、提高補貼精度,推動農業補貼總量擴展、結構調優;保險去風險,優化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有效降低種糧主體融資成本,推動農業保險提標擴面,引導更多金融活水支持糧食生產。構建產糧大縣振興政策支持體系,集成土地、資本、技術、數據、人才等領域政策支持,加快補齊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基本服務短板;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增強產糧大縣發展內生動力,筑牢千億斤江淮糧倉建設根基。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