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記者驅車前往涇縣琴溪鎮馬頭村施窯村,一路綠意盎然,草木掩映。在施窯國際藝術村,外國友人正在創作陶藝作品。
“萌”態十足的河豚、造型奇特的杯子……來自德國、加拿大、美國、比利時、韓國的16位藝術家和藝術機構代表,同國內8位藝術家圍繞“鄉村元素”進行即興創作,切磋技藝。
“看到這里的手工藝品,真是難以置信。甚至只是走到窯前看看,就能感受到這里的歷史。”美國藝術家Ruttman告訴記者。
國內外的藝術家們,正聯合開展施窯國際樂燒創作營,以“藝術賦能鄉村·共筑國際圖景”為主題,舉行鄉村調研、簽約合作、藝術創作和論壇研討等系列活動,推動施窯村文化遺產與國際藝術的深度融合。
琴溪鎮制陶技藝歷史悠久,琴溪古窯址為唐至五代時期,宣州窯最大的青瓷生產基地。1986年7月,琴溪古窯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22年5月,涇縣龍窯制陶技藝被列入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施窯村于元初建立,以施氏先祖、元朝涇縣首任縣尹施正大之姓與延伸至境的陶窯宣州古窯而得名。昔日的施窯,村落范圍廣,現存施氏支祠、三家門、九井十三塘就是此處人丁興旺、窯業發達的見證。
“這兩天會對國內外藝術家創作的陶藝進行燒制,期待以后能常態化開展文化交流,用非遺力量推動鄉村振興。”該活動組織者、青年陶藝家劉云告訴記者。
劉云曾在景德鎮陶瓷學院進修,來琴溪鎮考察學習時,與施窯村制陶人楊年好因陶結緣。婚后兩人在楊家老宅的基礎上修建陶窯“云岫陶源”工作室,后經當地非遺保護部門引導,于2021年創立涇縣首家“非遺人家”。今年,工作室新推出了面包窯。
燒窯、烤面包、餅干、品咖啡……“我們用涇縣傳統陶藝制作器皿,既可參觀、體驗泥板成型、泥條盤筑等傳統制陶技藝,也能定制個性化非遺文創,還能品嘗窯烤面包、村咖,吸引更多年輕人。”劉云告訴記者。
近年來,涇縣鄉村振興發展有限公司和琴溪鎮以自然景觀環境和龍窯制陶非遺為背景,以藝術家工作室、研學中心、博物館、大地藝術、古陶文化等為節點,堅持以“高端研學+親子游玩”的路線,致力打造集藝術展示、文創手作、休閑旅游、民宿餐飲等于一體的國際藝術家院落。
在施窯村,原來的破舊村房搖身一變,成為風格各異的“院子”。說起運營該項目的初衷,劉云侃侃而談:“我們邀請藝術家入駐藝術小院,讓院子衍生出鄉村研學旅游、非遺傳承、手工DIY等特色鮮明的新興旅游業態。”被譽為“涇川首鎮”的千年馬頭村正以非遺為動能,讓古老窯火映照當代藝術,書寫中國鄉村走向世界的創新答卷。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