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史洪芳)9月18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安徽省著力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制定完善一系列救助政策,創新開展社會救助制度綜合改革,不斷推進社會救助事業高質量發展。
救助政策更加完善。相繼完善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以及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救助幫扶等政策,加快構建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特別是去年以來加大低保擴圍增效力度,采取“成年無業重度殘疾人可參照‘單人戶’申辦低保,在核算其兄弟姐妹或老年人給付的供養費用時,視情適當豁免”“提高重病重殘家庭存款上限”等辦法,及時將更多困難群眾納入低保等保障范圍。
工作效率顯著提升。推進低收入人口“一件事”辦理,避免困難群眾“反復申請、反復確認”現象發生。優化低保工作流程,將低保審核確認工作時限從20個工作日壓縮到15個工作日,最大限度做到便民惠民。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搭建覆蓋全省、統籌城鄉、上下聯動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將285.3萬低收入人口納入動態監測范圍。
省民政廳廳長 余向東
改革創新更有力度。各地民政部門結合本地實際,探索試點,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六安市建立村級“救急難”互助社制度,創新打造“政府救助+慈善救助+自助互助”新模式;淮北市全力推動“銜接并軌”,筑牢低收入人口返貧底線。相關做法入選民政部社會救助領域創新實踐優秀案例。
省民政廳廳長余向東介紹,安徽將持續健全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兜住兜準兜好民生底線。完善低保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提高社會救助可及性、便捷性,重點做好申請能力不足困難群眾的發現和救助工作;全面開展低保邊緣家庭認定,對低保邊緣家庭中的重病、重殘人員單獨納入低保,著力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強化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將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保邊緣家庭、剛性支出困難家庭、防止返貧監測對象以及當地政府認定的其他困難人員納入動態監測范圍,并完善與教育、醫療、住建、農業農村、殘聯等部門的信息共享機制,加強監測預警。此外,持續深化社會救助領域改革。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