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過年在家時幫爺爺完成養老資格認證,6月份輕松完成孩子一年級報名入學,10月份使用共濟賬戶給家里人繳納城鄉居民醫保,12月份辦理完成無犯罪記錄證明,還能隨時查看社保、醫保、公積金賬戶情況……去年生活工作中的不少事處理起來更省心了。”新年伊始,合肥市的劉先生打開2024年年度報告,發現在“皖事通”辦事越來越實用了。
近年來,“皖事通”逐步推動更多便民事項實現“掌上辦好”,打造“一站式”服務平臺滿足廣大群眾對“隨時辦”的更高期待。
以用戶為中心
延伸服務觸角
“找樁、比價、導航、掃碼、充電……沒想到一項服務就能完成所有事,掃一掃就能充電,以后省內出差充電不發愁了。”作為新能源車車主,張越給剛上線一個月的“安徽充換電”服務點贊。隨著新能源汽車飛速發展,加快構建智能化、便捷化“充換電一張網”迫在眉睫。“安徽充換電”服務聚合省內各充電運營商資源,支持站點掃碼充電,省時省事。據悉,目前,安徽省充換電服務可實現近2.5萬個充電樁掃碼充電。
日常生活中,往往需要保存醫療、罰沒、訴訟等票據,以備不時之需。2024年5月,宣城的詹女士在辦理保險理賠時才發現找不到當時就醫的發票,她通過“財政票據服務”下載電子票據,順利完成了理賠申請。“財政票據服務”是“皖事通”聯合安徽省財政廳上線的集電子票據查驗、查詢及下載功能于一體的服務,與紙質票據享有同等法律效力,在醫療、交通、非稅領域為群眾提供便利和實惠。
為方便用戶查詢企業檔案,2024年8月,安徽企業電子檔案“容e查”系統正式上線運行,為全國范圍內的自然人和全省的企業法人、律師、公檢法等部門人員,提供在線查詢、下載、打印企業基本信息和登記檔案資料的功能,實現“全流程、無紙化、零收費”,這是安徽省率先在全國省級層面建立企業全生命周期電子化辦理系統,標志著全省企業登記檔案查詢正式跨入“全程電子化”時代。
2024年,“皖事通”持續挖掘用戶實際需求,上線社保待遇資格認證、出入境便民服務預約申請、考試服務、高效辦成一件事等30余個專區和教育繳費、醫保電子憑證、老年教育、企業職工個人繳費明細、法定退休年齡計算器等數百項服務。
以創新實用
拓展服務能力
賬戶變動有提醒,實時精準反饋,給足用戶安全感。“剛掃碼買好藥,賬戶變動提醒消息就推過來了,可核對醫保消費記錄,消費更明白。”家住蕪湖的徐女士購藥完成后,對動賬提醒這個新功能很是認同。“皖事通”陸續打通公積金動賬提醒、養老金到賬提醒、身份證駕駛證居住證到期提醒等功能,累計發送消息2.2億次。同時,基于高頻服務場景,針對不同人群,開展業務辦理提醒,如針對老年用戶開通養老待遇資格認證消息提醒、針對學生家長開啟查分及錄取學校提醒等。
為了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辦事體驗,持續拓展部門旗艦店應用場景,繼公安、民政、稅務三大部門旗艦店后,又上線“人社旗艦店”,匯集人社部門就業創業、勞動關系、社會保障等線上辦事場景,方便用戶“一站式”辦理多類人社服務。不論是應屆畢業生、在職員工,還是退休人員,都能暢快體驗眾多好用、貼心的人社服務。
用手機掃碼亮碼,是大家熟悉的辦事流程。近日,在省政務服務中心,李先生掃一下“安徽碼”便成功取號。“現在,忘帶身份證、就醫卡等實體卡,去醫院看病、酒店住宿、圖書館看書,都不用愁,手機亮碼就行。”據了解,“安徽碼”以場景服務為重點,在全省政務服務、就醫購藥、景區預約等領域持續拓展,目前已在全省251家重點醫院使用,支持3.8萬家酒店登記入住,累計辦件350萬次。
以數據賦能
推動協同高效
教育入學關系千家萬戶,“皖事通”聯合省市教育部門優化上線“教育入學一件事”。“報名一趟沒跑,網上操作就完成了,現在很方便。”去年秋季開學,阜陽的鄧先生為小女兒登記報名后,很快便收到了“報名成功”的消息。
依托全省統一的政務服務業務中樞,聯通“一件事”相關部門再造業務流程、推動數據共享業務協同、制定統一業務申請表。2024年,落地25個“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平均總跑動次數減少94%,平均辦理總時限壓縮69%,平均提交材料減少60%,實現企業和群眾辦事由“多地、多窗、多次”變為“一地、一窗、一次”,群眾和企業辦事線上線下“統一受理”,辦理結果“多端獲取”。
共建共享,讓滬蘇浙皖政務便民服務日益緊密。在浙江溫州打工的汪先生生病住院后,在老家太湖縣的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通過“皖事通”成功辦理了異地長期居住人員備案業務,享受到了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服務。目前,長三角累計已有170余項高頻政務服務和應用實現跨省“一網通辦”,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等40類電子證照共享互認,群眾生活工作更方便了。
“作為我省重點打造的政務服務移動端平臺,‘皖事通’圍繞企業和群眾辦事需求,打通行政層級和部門壁壘,優化和再造服務流程,不斷豐富掌上辦理、自助辦理方式。讓越來越多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從‘辦成’到‘高效辦成’,讓指尖服務有速度更有溫度。”省數據資源局電子政務與應用處相關負責人說。(記者 朱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