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4月16日從安徽省統計局獲悉,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顯示,五年來安徽全省單位數量大幅增加,就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結構向新向優,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科技創新步伐加快,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單位數量大幅增加,從業人員大幅增長
五年來,我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有力帶動就業增長。
2023年末,全省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和個體經營戶615.52萬個,比2018年末(2018年為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年份,下同)增長33.8%,年均增長6.0%。其中,法人單位132.93萬個,增長63.4%;個體經營戶482.59萬個,增長27.4%。法人單位和個體經營戶共吸納從業人員2658.37萬人,比2018年末增長20.2%,年均增長3.7%。其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1773.93萬人,增長29.8%;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884.44萬人,增長4.5%。
企業法人占比提高,規模增長快于全國
五年來,我省縱深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動單位發展,企業法人占比不斷提升,營業收入較快增長,資產規模持續擴大。
2023年末,全省共有企業法人單位119.89萬個,比2018年末增長71.3%,快于全國平均水平10.8個百分點,年均增長11.4%,占全部法人單位的90.2%,占比提高4.2個百分點。2023年,全省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實現營業收入14.02萬億元,比2018年增長58.7%,快于全國平均水平8.5個百分點,年均增長9.7%。2023年末,全省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42.56萬億元,比2018年末增長71.4%,快于全國平均水平14.0個百分點,年均增長11.4%。
產業結構持續向優,發展動力不斷向新
五年來,第三產業規模繼續擴大,成為支撐經濟增長、促進高質量就業的重要力量。
2023年末,第三產業法人單位數量合計101.42萬個,比2018年末增長60.3%,占全省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的76.3%。第三產業從業人員、資產總計和企業營業收入占全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為58.8 %、78.5%和48.0%,比2018年末提高7.0個、0.2個和5.8個百分點。
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中,高技術制造業企業數量、營業收入占11.0%和14.7%,分別比2018年提高3.0和3.1個百分點。
新興產業數量快速發展。2023年末,全省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活動的規模以上企業7397個,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和服務業的25.5%。
數字經濟規模可觀,創新步伐明顯加快
五年來,數字經濟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2023年末,全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達10.29萬個,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48萬億元,占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企業營業收入的10.6%。
企業研發投入較快增長。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中,開展研究與試驗發展(R&D)活動的有7492個,比2018年增長67.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R&D經費支出926.96億元,比2018年增長86.4%;R&D經費與營業收入之比為1.81%,比全國高0.27個百分點。
法人單位專利申請量持續攀升。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專利申請量8.2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3.4萬件,分別比2018年增長44.9%和30.0%。
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皖北皖南均有提升
我省出臺一系列政策,加快皖北地區全面振興,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有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2023年末,合肥都市圈擁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43.75萬個,吸納從業人員565.29萬人,占全省的比重分別是32.9%和32.5%,比2018年末下降2.4個和0.7個百分點。皖北六市擁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42.8萬個,比2018年末增長70.9%,快于全省平均水平12.5個百分點,占全省的比重是32.2%,較2018年提升1.4個百分點。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吸納從業人員576.85萬人,比2018年末增長35.7%,占全省的比重為33.2%,較2018年上升2.1個百分點。(記者 汪喬)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