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在EAST控制大廳,實驗成功后的實時顯示大屏。
(記者 鹿嘉惠 徐旻昊)“1066秒!”1月20日,在合肥,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刷新世界紀錄,實現上億攝氏度穩態長脈沖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1066秒。
當日傍晚,室外氣溫約10攝氏度,EAST控制大廳的“人造太陽”卻以上億攝氏度在“燃燒”,比太陽中心部的溫度還要高近7倍。
怎么理解“上億度穩態長脈沖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1066秒”這一狀態?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EAST裝置運行負責人徐立清舉了個例子,這個過程就像燒柴火,要想生火,產生很多能量,就需要木柴,并把柴固定住。這個裝置運行同樣需要燃料也就是等離子體,這種物質是非常活躍的,所以需要把它們約束住,也就是高約束模。而長脈沖指的就是較長燃燒時間。
“燒柴火也離不開點火,火的溫度要達到木柴的燃燒點,點一次火后,還要有較長時間、比較穩定的燃燒狀態,不能突然就滅了,這就是裝置運行所達到的上億攝氏度、1000秒和穩態。”徐立清介紹,這次實驗創新之處在于,既實現了能在芯部點火,又具有高約束模式,同時還能解決邊界再循環的問題。
萬物生長靠太陽。為了獲得像太陽能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持續清潔能源,實現能源自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聚變大科學團隊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接力研發全球首臺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模擬太陽的核聚變反應機制。歷經15萬多次實驗,在開展的第22輪物理實驗中,解決了等離子體芯部與邊界的物理集成、等離子體與壁相互作用、高功率加熱系統注入耦合、第一壁材料排熱等系列前沿物理和工程技術問題。
此次突破充分驗證了聚變堆高約束模穩態運行的可行性,是聚變研究從基礎科學研究邁向工程實踐的重大拐點,把聚變能源的研發進程往前推進了一大步,對聚變堆的建設和運行具有重大的意義。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