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一頭連著城市發展,一頭連著民生福祉。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2024年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實施城市體檢和城市更新行動,構建特色鮮明、近悅遠來、活力迸發的安徽城市矩陣”。近年來,全省各地積極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城市變得更新了更美了,居民生活得更舒心了更安心了。
老舊小區換新顏
“小區道路寬敞,環境綠化也不錯,比以前的居住條件好太多了。”冬日,在淮南市田家庵區北趙店一期安置房散步的小區住戶告訴記者。
2024年7月26日,淮南市田家庵區北趙店一期安置房交房儀式舉行。北趙店棚戶區改造項目位于老城區中心位置,占地面積303.76畝,項目分三期建設,總建筑面積69.83萬平方米,建設42棟高層住宅,住宅戶數4447套,全部用于征遷安置。
交房當日,居民早早來到了現場,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有序辦理各項手續。新建的小區高樓林立,商業、幼兒園、菜市場、警務室齊全,停車場按1∶1配置,其中還包括20%的充電車位,景觀綠化率高達35%,休閑跑道、健身器材一應俱全,項目周邊還有中小學、商場和公園。
誰能想到,如此美觀大氣的小區,短短幾年前竟然還是一大片破舊不堪的城中村。基礎設施陳舊,到處都是私搭亂建,道路狹窄,電線亂接,垃圾亂扔,污水橫流和火災隱患嚴重。居住在這里的1008戶居民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
2020年,當地政府將北趙店棚改項目列為重點民生工程。“我們將嚴把工程質量、加快進度,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北趙店二期、三期安置房建設,讓安置群眾早日喬遷新居,實現‘安居夢’。”田家庵區住建局局長范倩說。田家庵區大力實施城中村棚戶區、老舊小區改造,推動碧荷庭、青豐磚廠、天一襪廠、北趙店等一批地塊舊貌換新顏。
合肥市包河區銀杏苑小區始建于上世紀90年代,被納入2024年包河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目前已基本完工。改造后,銀杏苑小區新增機動車位662個,新增非機動車棚17個、非機動車停車位817個;公共廣場區域兒童游樂設施、健身設施全部換新;綠化景觀全面提升。
在阜陽市阜南縣鹿城鎮,一條條美麗巷道如春溪綠波,蕩漾起群眾的幸福生活。以前,鹿城鎮有600多條背街小巷,大多存在路不平、燈不亮、雨天積水等問題,群眾夜間出門“拿著手機開著燈,一不小心踩個坑”。背街小巷猶如城市的毛細血管,連接著主干道大動脈,是群眾生活的大空間、大舞臺。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鹿城鎮從2022年開始,持續開展巷道改造工作,近三年來共改造巷道602條,達到城區巷道改造全覆蓋,重新鋪設瀝青道路,升級水電系統,增設智能路燈和環保垃圾設施。
“街邊盆景”扮靚城市
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在許多城市發展、建設及改造過程中,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一邊是遺留的碎片空間,另一邊是綠化用地不足。為解決上述問題,全省各地將拆遷騰退地、閑置土地、街頭轉角和現有綠地等碎片空間打造為“口袋公園”。
作為城市微治理的重要舉措,六安市近年來新建12處口袋公園,并巧妙運用“公園+”設計理念,為口袋公園賦予更多社會服務功能,打造“街邊盆景”。多數口袋公園位于高密度居民區周邊,健身步道、游樂設施、休閑座凳一應俱全,每天都有帶著小孩休閑玩耍的市民徜徉其中。
穿行蕪湖市區,口袋公園隨處可見。把公園搬到市民家門口,居民開窗就看景、出門就見綠、轉角遇見美。據了解,目前蕪湖已累計建成開放口袋公園123個,構建“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15分鐘城市生活圈。
南家甸曾是馬鞍山市向山礦區的“臭水塘”,不僅影響了馬鞍山的母親河慈湖河水質,更威脅長江水源。為此,馬鞍山市啟動向山鎮及周邊地區的生態修復和綠色轉型,關閉小礦山、改善交通條件和人居環境。負責施工建設的中化學建設投資集團精心組織實施洋河水系整治項目,對這條長約2.1公里的水系進行治理。通過底泥清淤疏浚、尾礦庫宕口生態修復等,讓昔日的“臭水塘”變成優美的城市“口袋公園”。
多措并舉提升城市品質
城市更新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的復雜工程,需要各方積極參與、共同推進。
城市更新,首先應解決資金保障問題。馬鞍山市財政局主動服務城市更新行動,從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強財政資金扶持、引入社會資本三方面,制定出臺12條城市更新領域財政金融配套支持政策。田家庵區在淮南市住建局的統籌協調下,創新融資新模式,探索“銀團貸款”模式,由國家開發銀行、交通銀行、農業銀行、徽商銀行等大型銀行共同解決融資需求。各地根據更新目的、更新方式的不同,按照“誰受益,誰出資”的原則,選擇最為合適的資金保障方式和多方合作模式。
城市更新是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換功能性衰敗的物質空間,使之重新發展和繁榮。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尊重人民群眾意愿,這是城市更新的底線要求。在姚家灣片區城中村改造過程中,田家庵區委書記任政委、區長任指揮長、四大班子成員任大組組長,設立8個征遷大組、33個征遷小組和4個綜合機構,抽調170余名精干力量,堅持每周調度。田家庵區將老舊小區基礎設施改造與供水、排水、供氣、移動通信等專營設施設備改造同步規劃設計、同步組織實施、同步驗收交付,一次改造到位。征遷啟動前,田家庵區通過張貼公告、媒體宣傳、車輛巡播、公共大屏幕公告等方式及時發布征遷信息,詳細公布征遷公告、安置補償方案、選定評估機構公告等,確保征遷群眾對征遷政策、補償標準及各項流程有具體深入的了解。在征遷改造過程中,田家庵區堅持“公開、公平、公正”,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個政策用到底,不開口子、不打條子、不搞變通。針對群眾最為關心、也是最容易產生矛盾的選房環節,田家庵區按照“簽約一批、選房一批、交房一批”的原則,逐棟將所有房源棟號和戶型以圖表方式公布,并按照協議簽訂先后順序發放選房號,先簽先選,讓群眾真正看到和感受到“早簽的受益、晚簽的被動、不簽的損失”。
集思廣益,發揮群眾能動性。在銀杏苑小區改造項目中,包河區政府讓居民充分參與,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傾聽居民意見。改哪里、怎么改,居民最有發言權。“道路哪里不滿意需要拓寬、哪里綠化可以更美觀、哪里停車位可以多增加一些,街道、社區連同業委會成員每天都在現場積極和施工方溝通。”銀杏苑小區業委會主任吳信勝說。
城市更新應以保護、傳承整體歷史風貌為前提,以空間轉型和文化建設需求為導向,要使老街區、老廠房、老建筑成為生活的“秀帶”,為居民帶來更高品質的生活。合柴1972文創園位于合肥市包河區金寨路與天堂寨路交口,占地面積約330畝,是在原合肥監獄舊址上改建成以藝術為核心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2024年10月1日開館的合肥城市記憶館,建筑主體為落成于1957年的原合肥市政府大樓,合肥不錯、工業璀璨、街市熙攘、文化興盛、科教興市、城建蝶變等6大板塊展示了合肥是如何從一座江淮小邑發展到如今的萬億之城。
建新留舊,城市記憶得保留。蕪湖造船廠原址地塊位于蕪湖市中心城區,曾是蕪湖主城中廠區面積最大,廠房、車間、制造設備、附屬設施最多的工廠。蕪湖正在全力推進“老船廠—濱江公園—雨耕山—步行街—環赭山—環鏡湖—堂子巷—古城沿線”8平方公里鏡湖歷史文化風貌整體更新,打造集工業遺址保護和現代城市發展于一體的城市更新典范項目。(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孫驥 通訊員 姚敏)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