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6歲的丁泰宇是亳州市譙城區蘆廟鎮楊莊村人。在1歲多不幸患上小兒麻痹癥,由于當時家庭貧困和農村醫療條件限制,導致腿部二級殘疾。
初中畢業后,由于腿部殘疾,丁泰宇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但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2002年他開始養殖山羊。由于缺乏技術和經驗,一場大雨后山羊全部生病死亡,還欠下了3萬元的債務。之后,他學習電腦維修,希望通過掌握一門技術養活自己,但當時農村電腦普及率不高,自己的維修技術也沒能發揮作用。接著他又參加了創業培訓,通過掌握手工加工技能去了義烏打工。
雖然生活過的艱難,但丁泰宇的思路并不貧乏。2014年,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蘆廟鎮將丁泰宇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從義烏回到老家后,他在網上聯系了苗木種苗,在自家的田里種植了10畝苗木,其中4畝紅葉石楠,6畝大葉女貞。
2017年,當第一批苗木準備銷售時,銷售渠道和買家來源卻讓他一籌莫展。在幫扶走訪過程中,楊莊村駐村工作隊了解到他的難處后,經過多方聯系,幫助他銷售了一萬多元的紅葉石楠,并簽訂了三萬元的訂購合同。
這讓丁泰宇對苗木的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在此基礎上,他又栽植了一些新的苗木。通過政府的幫扶和自身的努力,丁泰宇已于2017實現脫貧。“非常感謝黨和政府的扶貧好政策,讓我摘掉了窮帽子,也增強了對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丁泰宇說。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