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 鵬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6月13日至16日,由中國期刊協會指導,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中共寧德市委、中國期刊協會黨刊分會主辦,福建省期刊協會、中共福建省委《福建通訊》雜志社、《福建支部生活》雜志社、中共寧德市委宣傳部共同承辦的“四下基層”與黨的群眾路線——全國黨刊全媒體沿著總書記的足跡主題采訪活動在福建省寧德市舉行。60余名全國黨刊記者一路走一路看,用文字和鏡頭記錄閩東大地的千帆競發、日新月異,在行走寧德中切身體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四下基層”的扎實工作作風,學習領悟總書記堅持“人民至上”的深刻內涵,讀懂“山海經”的寧德實踐。
產業引領創新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很多都能從福建寧德找到“源頭”。
1988年6月至1990年4月,習近平任福建省寧德地委書記。寧德,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誕生于此的重要理念、重大實踐,都從這里走向了全國。
寧德,俗稱閩東,是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在任寧德地委書記期間,習近平同志面對“老、少、邊、島、窮”的區情,圍繞擺脫貧困這條工作主線,號召發揚“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樹立“弱鳥先飛”的追趕意識,踐行“四下基層”的工作制度,基本解決絕大多數貧困戶的溫飽問題,結束了“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歷史,形成了“山海經”的寧德實踐。
曾經是全省9個地級市中“不起眼”的寧德市,在30年后,成為鋰電新能源的“全球地標”,坐擁全球最大不銹鋼生產基地,地區生產總值從1988年的20.1億元增至2021年的3151億元。2022年,寧德市12項主要經濟指標中有8項指標增幅居全省前列,其中GDP增長10.7%,躋身中國百強城市行列。
如果你對新能源領域有所了解,那你肯定知道“寧德時代”。動力電池使用量連續6年全球第一、每3輛電動車就有1輛使用寧德時代電池……當前,鋰電新能源產業已成為寧德最顯著的標識之一。30余年接續奮斗,寧德市建成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鋰離子電池生產基地,動力電池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建成全球最大的不銹鋼生產基地、不銹鋼龍頭企業——青拓集團,2022年實現產值1830億元、稅收40億元,位列福建省民營企業100強第1位、制造業50強第1位;實現平均每分鐘可生產1輛汽車,上汽寧德基地從開工到投產僅僅用時14個月,創造了刷新紀錄的“寧德速度”;三祥新材電熔氧化鋯的品位、產能位居全球前列,單晶電熔鋁、有效晶粒控制比率全球領先……
“多上幾個大項目,多抱幾個‘金娃娃’,加快跨越式發展。”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寧德市始終堅持把產業強市作為發展主軸。在寧德時代、青拓、上汽、東南銅業等一批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寧德順勢而為打造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不銹鋼新材料、銅材料等4個具有全國乃至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地標,從昔日工業發展的貧瘠地躍升為產業振興的黃金帶。
“回首過往,三祥新材正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發展方向一路走來,心無旁騖做實業、專精特新謀發展。未來,我們還將堅定地走下去,用新材料為新時代增添新精彩!”三祥新材董事長夏鵬說。
“山海經”成就綠色發展
“良港三都舉世無,水深灣闊似天湖。”郭沫若先生的詩句,贊頌的就是寧德。地處黃金海岸線中段,寧德水深港闊、四面環山、避風防浪、不凍不淤,不僅是建設大型深水中轉港和大宗物資運輸集散地的理想港口,而且盛產大黃魚、鮑魚、海帶及各種貝類。
福建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田地的稀缺與山海資源的豐厚形成了耐人尋味的對比。而彼時的寧德則俗稱“閩東老九”,經濟總量排名全省末席,9個縣中有6個是貧困縣。
正是在這樣一個“老、少、邊、島、窮”的東南沿海欠發達地區,習近平同志以深入調研起步,用腳步丈量了這里的山容海納。1988年9月,走完閩東九縣后,習近平同志重新梳理了“山”與“海”的辯證法。針對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域特點和資源優勢,他提出要擺脫貧困,走向小康,就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
背山靠海的寧德,既有山川勝境,也有海天一色。近年,寧德加快步伐發展特色產業,念好新時代文旅經濟“山海經”——“山”的方面,重點打好“詩畫山水”“綠色康養”兩張牌;“海”的方面,突出做好“把海洋生態提升起來”“把海島資源開發起來”“把岸線景點串聯起來”。
在霞浦縣三沙鎮東壁村,一座座造型別致的民宿沿街排開,讓人恍若置身于海島度假勝地。作為福建省海岸線最長、淺海灘涂面積最廣、島嶼最多的沿海縣,霞浦縣結合紫菜產業和內海捕撈業等傳統路徑,探索“鄉村旅游+攝影+民宿”產業發展新模式,帶動多業聯動、多業融合的鄉村旅游新業態。今年第一季度,霞浦縣接待游客人數達253.4萬人次,旅游收入達22.8億元。
寧德市周寧縣七步鎮后洋村黃振芳家庭林場,7000多畝山林郁郁蔥蔥、生機盎然。今年以來,一撥又一撥的游客走進這個“天然氧吧”,感受“森呼吸”。1983年,后洋村村民黃振芳帶領全家上山開墾荒山、貸款造林1207畝,成為當時寧德市唯一的省級造林大戶。受黃振芳影響,后洋村掀起造林熱,林地面積擴種到7307畝。
1988年7月至1989年1月,三赴黃振芳家庭農場后,習近平同志在《閩東的振興在于“林”》一文中提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的重要理念。2022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指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現在應該再加上一個‘碳庫’。”
寧德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是“三庫+碳庫”重要理念的先行實踐地,也是八閩大地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美麗福建的生動縮影。
周寧縣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縣林地面積8.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72.96%。秉承綠色生態理念,周寧縣在放大生態效益上下足功夫,做大做強特色現代農業、全域旅游等生態產業,培育發展可再生能源、數字經濟等新業態,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路子。周寧縣整合九龍漈、鯉魚溪、陳峭等核心景區景點資源,挖掘名鎮古村、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打造“紅色游”“周末游”“避暑游”“古村游”等一批精品旅游線路,創新探索“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因地制宜打造獨特全域旅游品牌。好生態換來好生活,好風景換回了好前景。
“山海經”的哲學,在幾十年中賦予了每個閩東村莊獨特的標識。今天的寧德人,對各個村不同的發展模式如數家珍:坦洋村,坦洋工夫茶;福鼎市,福鼎白茶;赤溪村,鄉村旅游;柏洋村,產業致富;霞浦縣,灘涂攝影,大黃魚;古田縣,“中國食用菌之都”……千村百景,月映萬川。
而“山”與“海”的辯證法,將繼續迸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奏響震天撼地的交響樂章,讓寧德這個過去的“黃金海岸斷裂帶”,成為“黃金增長極”。
“弱鳥先飛”激發社會發展
“弱鳥先飛”的故事,從最“弱”的地方談起——寧德市壽寧縣,是福建最“犄角旮旯”的地方,壽寧縣委書記曾一度被戲稱為“省尾書記”。
位于山溝溝里的壽寧縣下黨鄉,更是福建省唯一的“五無鄉”——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辦公場所。“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壽寧縣下黨鄉鄉親們的回信中提到,當年“三進下黨”的場景還歷歷在目。
如今,循著總書記的足跡走進下黨鄉,當年步行進村的山路,早已被通鄉達村的水泥路取代。清溪之上,依山而建的古民居鱗次櫛比,民宿、農家樂遍地生花。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站在自家茶館前,76歲的村民老王感慨道。老王名叫王光朝,家住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下黨村。2016年,他把自家老屋改造成一間茶館,取名“幸福茶館”,老王不僅自己當產品代言人,還熱情地給顧客講述“下黨故事”,他的“幸福茶館”也成為下黨紅色游的“網紅”打卡點。小茶館一年線上線下收入超過10萬元。
“下黨,是我一輩子都忘不了的地方”,習近平總書記曾經這樣感慨。在福建工作期間,他曾披荊斬棘、跋山涉水“九到壽寧、三進下黨”,留下了“異常艱苦、異常難忘”的深刻記憶。下黨鄉的脫貧攻堅歷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一個生動縮影。
2021年7月6日,下黨作為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分會場之一,以“精準扶貧”為題連線出鏡,向全世界生動展示脫貧奔小康的豐碩成果。
如今的下黨鄉,早已順利實現了擺脫貧困,正感恩奮進共筑鄉村振興的“鸞峰橋”。中共壽寧縣委黨校教務教研室負責人陳輝表示,今后壽寧縣將積極探索一村一品,引導群眾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一村一韻推進傳統村落保護,一村一特發展新型經濟經營主體,著力打造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下黨樣板”。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的一篇反映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群眾貧困狀況的讀者來信,并配發《關懷貧困地區》的評論員文章,引起黨中央的高度關注,從而引發全國脫貧攻堅行動,赤溪村也由此被稱為“中國扶貧第一村”。
“‘中國扶貧第一村’是起點,我們的目標是把赤溪建設成‘全國鄉村振興戰略示范村’,帶領村民共同富裕。”福鼎市磻溪鎮黨委和赤溪村黨總支相關負責人一致表示。
從“輸血”扶貧到“換血”求變,再到“造血”尋富,赤溪村在30多年里完成了華麗“蝶變”,走出了一條“旅游富村、農業強村、文化立村、生態美村”的致富小康路。2022年,赤溪村集體收入近26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15元。
多年來,寧德市干部群眾積極傳承弘揚“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精神,以產業振興為重點、黨建引領為抓手,積極建設美好家園,走出了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符合寧德實際的振興之路。
福建省寧德市的蛻變,印證著“弱鳥先飛、后發先至”的發展辯證法,見證了“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的奮斗力量,形成了“山海經”的寧德實踐。
與“老少邊島貧”的寧德相較,曾經“老少邊窮”的寧夏也是處于發展劣勢中的“弱鳥”,但實踐證明,在思想、精神上有自信,在觀念上有更新,在行動上有“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的干勁,弱鳥可以先飛,也可以高飛,更可以快飛!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