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宇萌 李 明
2023年6月14日下午,《黨的生活》全媒體記者跟隨“‘四下基層’與黨的群眾路線——全國黨刊全媒體沿著總書記的足跡主題采訪活動”采訪團來到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三沙2023年6月14日下午,《黨的生活》全媒體記者跟隨“‘四下基層’與黨的群眾路線——全國黨刊全媒體沿著總書記的足跡主題采訪活動”采訪團來到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三沙鎮東山村,聆聽這個易地搬遷脫貧致富村的嬗變之曲。鎮東山村,聆聽這個易地搬遷脫貧致富村的嬗變之曲。
東山村村民曾經居住的茅草房實景展示 王宇萌/攝
惡劣的生存環境與貧困交織,“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那時候吃不飽、穿不暖,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回憶往昔,東山村村民鐘碧鳳記憶猶新。
彼時,東山村的胡家山、羅五、白巖里三個自然村以及毗鄰東山的二坑、三坪兩個建制村的畬族群眾,分散居住在偏僻深山茅草房里,生活極其貧困。當時群眾有“三怕”:一怕刮風下雨;二怕老人生病、女人生孩子;三怕客人來了無米無衣。
東山村街景 王宇萌/攝
牢記習近平同志的囑托,霞浦縣茅草房改造工程于1997年6月14日在東山村正式啟動,率先將居住條件最惡劣的羅五、胡家山、白巖里等偏僻自然村整村搬遷到東山主村。在第一輪茅草房改造過程中,東山村便有22戶、73名村民從中受益。
1998年4月,情系搬遷群眾的習近平同志再次專程走訪東山村,鄭重強調:“對偏遠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惡劣的貧困群眾,要采取集中搬遷的方式,幫助他們搬出來。”
省市縣有關部門繼續發力,幫助東山村解決搬遷戶的生產生活問題,推動第二輪易地搬遷。三沙鎮黨委、鎮政府又將二坑、三坪兩個建制村155戶群眾,集中搬遷至東山主村。東山主村人口由原來的500多人,發展到目前的1610人,成為整村搬遷集中安置的少數民族村寨。
東山村新貌 王宇萌/攝
為了讓茅草房改造和造福工程易地搬遷的群眾既能“安居”,更能“樂業”,東山村黨總支立足山海資源,通過產業扶持、技能培訓、小額信貸、到戶幫扶等措施,引導群眾主動就業創業,切實改變山區搬遷群眾增收途徑單一的問題,推動群眾多元化增收致富,實現“安置”與“安心”同在,“安居”與“樂業”同行。
同時,村黨總支堅持把擴大特色種植業作為村民脫貧增收的突破口之一,引導群眾將東山村原有荒廢的300畝果園承包種植蜜柚,協助二坑、三坪村引進新品種茶葉,邀請專家指導農民茶園改造2000多畝,使茶葉產值翻番增長,120多戶茶農收入顯著提高;大力擴大種植瓜果蔬菜,就近銷售至隴頭中心村和三沙鎮區,村民收入逐年穩定遞增。
“放眼綠水青山,滿目幸福吉祥,日子紅紅火火,一心向往小康”。安居才能樂業,樂業需要發展,東山人奏響了“茅草屋改造、造福工程易地搬遷、美麗鄉村建設”三部曲。“搬出來,穩得住,早脫貧,快致富”的意識已經在東山村干群的心中悄然萌發——輸血與造血并重,改善與發展并舉,謀發展、刨窮根,讓村民受益于產業發展。
“一樓是1998年習近平同志來調研看的房子,現在我家又擴建了!”東山村村民鐘伏德介紹,他家的老房子如今已加蓋到三層。
20多年過去,這棟老房子幾經擴建修繕,見證了東山村從一個住茅草房、吃地瓜米的貧困村,變成了一個幾乎家家戶戶住上磚混結構樓房的美麗村莊。東山村通過造福工程易地搬遷、鄉村環境整治、發展漁業生產和特色種植等舉措,村民年人均收入從1998年的450元提升到如今的2萬余元,并先后被評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國家森林鄉村”“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
歷史的腳步一路跋山涉水,從脫貧到實現致富的轉變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今的東山,村口的大榕樹枝繁葉茂,平坦寬闊的村道干凈整潔,畬鄉風情的墻畫別具一格,裝修一新的樓房整齊劃一,一幅更美更好的新時代畫卷躍然紙上。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