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時節,全國黨刊記者團來到了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下黨村,參觀“難忘下黨主題館”。這里綠水潺潺、青山如黛。綠水,傳頌著習近平同志“三進下黨”的動人故事;青山,見證了新時代的鄉村巨變。
位于大山深處的下黨鄉,地處閩浙兩省三縣交界,是壽寧縣最偏遠的山鄉。那時的下黨僅靠峭壁巖石上一條荊棘叢生的羊腸小道與外界相連,村民進出都要爬山,若是挑公糧到隔壁鄉鎮,來回要一天半的時間。大山難以逾越,貧困更是無法擺脫。這里曾被外鄉人稱作“壽寧的西伯利亞”。1988年建鄉時,當地農民人均年收入還不足200元,是寧德地區4個特困鄉之一和福建省唯一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的鄉鎮。
在福建工作期間,下鄉訪貧問苦是習近平同志的常態。他總是想方設法到基層去,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所苦所盼。他曾三進下黨,指導扶貧工作。
1989年7月19日,習近平第一次來到下黨鄉。那是大暑節氣的前四天,酷暑難耐。習近平帶領地直和壽寧縣相關部門負責人一行30多人,清早6點多從縣城乘車出發,將近3個小時到達平溪鄉上屏峰村。到了這里,就沒有能通往下黨鄉的公路了。前方古道崎嶇、雜草叢生,時任下黨鄉黨委書記的楊奕周拿著柴刀在前面劈掉雜草,一行人緊跟其后,在狹窄崎嶇的山間小路中魚貫而行、艱難挪步,終于在上午11點多抵達下黨村。
為了迎接習近平,鄉親們自發在路邊擺攤,每隔兩三里就擺上一桶用當地土藥材做的清涼湯,還有綠豆湯。這讓習近平非常感動。多年后,已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習近平,還多次深情回憶這段難忘的經歷,始終不忘“那一碗綠豆湯、那一杯草藥茶”。
來到下黨村后,習近平顧不上休息,就在鸞峰橋邊上簡陋的小學教室里召開了現場辦公會議,對下黨鄉的發展進行具體指導,并決定率先解決通鄉公路、水電照明和辦公場所這三大問題。簡單的午飯后,習近平就進村入戶,訪貧問苦。晚上8點多才回到壽寧縣城。整整一天,往返一共用掉14個小時。
習近平用“異常艱苦、異常難忘”這八個字來形容此次下黨之行。而因為此行,下黨鄉也成了習近平心中的牽掛之處。
幾天后,一場罕見的暴雨洪災襲擊了下黨。7月26日,習近平一路冒雨步行,二進下黨,慰問受災群眾。習近平對重點受災的重建戶給予了補助,還幫忙協調了修筑公路和防洪堤壩、修建學校等一系列問題。習近平第二次叩響下黨鄉人民群眾的心門時,他與民同患難的情誼便在下黨鄉人民群眾心里生根發芽。
1996年8月7日,已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帶領省交通、財政、民政、老區、扶貧等部門負責人再次來到下黨鄉。通過調查研究、訪貧問苦,現場辦公、解決問題,習近平提出“要主要抓‘做’功,而不是抓‘唱’功”。強調要更新觀念,拓展思路,把路子摸得更清楚一點,把腳步邁得更扎實一些。要以一村一戶一人為對象去想路子、解決問題,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上,才能實打實上一個臺階。此行,習近平協調有關部門給予下黨鄉發展基金100多萬元,幫助當地修建機耕路和發展生產。“七年來,我一直牽掛著下黨?!绷暯秸f。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長期關懷和親自推動下,下黨鄉發揚“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精神,走出了一條融黨建促扶貧、定制促扶貧、旅游促扶貧、品牌促扶貧、金融促扶貧為一體的精準扶貧之路。他們大力發展茶產業、旅游業,“只賣茶園不賣茶”的扶貧新模式,被國務院列為全國12則精準扶貧典型案例之一。昔日閉塞落后的“五無鄉鎮”嬗變為遠近聞名的黨性學習小鎮。
2018年,下黨鄉脫貧“摘帽”,鄉親們歡欣鼓舞。2019年7月,受鄉親們委托,下黨鄉6位黨員干部群眾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下黨脫貧的喜訊。2019年8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祝賀他們實現了脫貧,鼓勵他們發揚滴水穿石精神,走好鄉村振興之路。
2021年7月6日,下黨鄉作為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的分會場之一,向世人呈現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脫貧奔小康的偉大實踐和豐碩成果,深刻揭示了減貧的“中國密碼”。
弱鳥先飛今翱翔,滴水穿石鑄榮光。如今的下黨鄉,各項產業發展蒸蒸日上,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人民群眾幸福指數節節攀升。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下黨鄉的干部群眾團結一心、感恩奮進,正在全力打造鄉村振興新樣板和中國紅色新地標。
記者:趙鵬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