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機盎然的初夏時節,閩東處處皆風景。走在青山綠水之間,一幅活力迸發、村美人和的畫卷在寧德大地徐徐展開。
曾經的寧德是福建沿海一個欠發達地區,是當時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全地區9個縣有6個是貧困縣,經濟總量排全省最末,俗稱“閩東老九”。正是在這樣一個“老、少、邊、島、窮”的地方,剛滿35歲的習近平同志以深入調研起步,建立“四下基層”制度,提出“弱鳥先飛”理念,倡導“滴水穿石”精神,把工作重心放在改善基礎設施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下決心帶領閩東百姓擺脫貧困。他始終把為民辦實事擺在首位,訪貧問苦,關心少數民族群眾,以務實精神為當地百姓打造了一個又一個民心工程,為閩東人民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精神財富和實踐成果,一直浸潤著閩東大地,滋養著閩東人民。
今天的寧德崛起為全省發展的新增長極,經濟總量晉升為福建省第5位,并一舉跨入全國百強城市行列。寧德的跨越發展,充分印證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寧德的跨越發展,蘊藏著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豐富“密碼”。
四下基層:始終把心貼近人民
習近平同志強調:“下基層要少搞‘錦上添花’,多搞‘雪中送炭’,不要‘一窩蜂’似的涌到工作基礎好的‘熱門’地方去湊熱鬧,而要多跑‘冷門’,到問題多、困難大、條件苦的地方和群眾中去送溫暖、辦實事。”
習近平同志在思考,如何建立一種機制,進一步轉變干部作風,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凝聚合力推動發展。
主政寧德后,習近平同志提出并倡導實施“四下基層”工作制度: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全力推動閩東地區擺脫貧困。到任不到3個月時間,他就走遍了9個縣,后來又跑了絕大部分鄉鎮。
霞浦縣是“四下基層”的發源地,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信訪工作重要思想的萌發地、孕育地和實踐地。1988年12月20日和1990年3月30日,習近平同志先后兩次帶領地、縣相關部門負責人,來到設在霞浦縣委黨校校園中的接訪點,開展信訪接待下基層活動,接待來訪群眾。其中以1988年12月20日首次“地縣領導接待群眾來訪日”活動為開端,倡導和推動建立了“四下基層”制度。
“四下基層”是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時大力倡導和親自實踐的工作方法、工作制度,是黨的群眾觀點與群眾工作的有機統一,是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實踐創造。35年來,“四下基層”工作制度不斷發揚光大,成為廣大黨員干部踐行群眾路線的重要指導和實踐載體。
擺脫貧困:始終牽掛百姓冷暖
擺脫貧困的思想,深度雕刻了閩東大地;蕩氣回腸的故事,至今傳頌在寧德的山水之間;久久為功的精神,更是賦予了寧德數十年如一日的戰略定力。
“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在《擺脫貧困》一書中,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領導干部要“到基層去了解社情民意,體察群眾的冷暖疾苦,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習近平同志當時就指出,閩東貧困面這么大,需要有一個具體載體,比如先把分散居住在山上的群眾搬下來,集中到水電等基礎條件比較好的地方。實踐證明,這種做法務實管用,讓搬遷的群眾過上了好日子,有的群眾在自己家門口貼上對聯,上面寫著:造福一方新天地,福到農家感黨恩。
1997年以前,下岐村船民祖祖輩輩只能在兇險的大海上捕魚為生,收入微薄,難于接受系統的文化教育,游離于海邊、島嶼,一條小木船就是幾代人的家,“家連著船,船連著家”,被稱為“連家船民”,他們“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一直過著海上漂泊的生活,是特殊的貧困群體。
1998年和2000年,習近平同志兩次到下岐村入戶調研,并指出:“我們不僅使他們搬上來、住下來,還要讓他們富起來,真正安居樂業過上好日子。”在習近平同志積極倡導和大力推動下,下岐村采取“分期分批、全面搬遷”的辦法,三年內建房339幢,全村511戶2310個船民全部搬遷上岸。
如今,下岐村船民不僅“搬上來、住下來”,還“富起來”了!漁民從單一的捕撈業,擴展到水產養殖和商貿服務、建筑等多種產業,實施村財增收項目,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上岸前的不足千元,增長到現在的兩萬多元。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讀者來信,反映當時赤溪村下山溪畬族自然村的貧困狀況,引起黨中央的高度關注,從而引發全國脫貧攻堅行動,赤溪村也由此被稱為“中國扶貧第一村”。近40年來,赤溪黨員干部群眾感恩奮進,始終發揚習近平同志提倡的“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閩東精神,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歷經十年“輸血”就地扶貧、十年“換血”搬遷扶貧、十年“造血”“旅游+產業”扶貧的艱苦歷程,走出了一條“旅游富村、農業強村、文化立村、生態美村”的路子。
“我也是從農村出來的,對貧困有著切身感受”,“父老鄉親的話我都記在心里”……在閩東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曾披荊斬棘、跋山涉水“九到壽寧、三進下黨”,留下了“異常艱苦、異常難忘”的深刻記憶。參加調研的時任壽寧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連德仁在日記中寫道:“這一天,乘車五個小時,步行四個半小時,開會座談訪貧兩個小時,一路風塵,大汗淋漓,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回到縣城招待所后,許多干部才發現腳底、腳趾都磨出了血泡。”
2019年8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下黨鄉親們的重要回信說道:“當年‘三進下黨’的場景,我至今還歷歷在目。”擔任黨和國家領導人后,還多次在重要場合深情回憶起到壽寧、進下黨的難忘經歷。2021年7月6日,下黨作為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分會場之一,以“精準扶貧”為主題連線出鏡,向全世界生動展示脫貧奔小康的豐碩成果。
三庫理念:始終追求造福群眾
20世紀80年代,周寧縣七步鄉農民黃振芳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以那個年代少有的膽識和魄力,向村委承包荒山,貸款植樹造林,積極探索林下套種作物“以短養長”發展模式,累計造林1207畝,成為遠近聞名的“造林大王”。
1988年7月至1989年1月,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先后三次深入黃振芳家庭林場調研并給予充分肯定。
1988年7月7日,習近平同志一赴林場:“你(黃振芳)為閩東綠化帶了好頭,要繼續發展下去,爭取把林場搞得風生水起。”
1988年11月2日,習近平同志二赴林場:“黃振芳一家齊心協力開墾荒山,為閩東綠化帶了一個好頭。”
1989年1月3日,習近平同志第三次到林場調研時,高興地握住黃振芳的手說:“你這林場搞得好,值得推廣。”并在此親手種下了三棵杉樹。如今荒山早已變成綠色金山,習近平總書記與“三棵樹”的故事在當地傳為佳話。
之后,習近平同志在《擺脫貧困》一書中首次提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的“三庫”綠色生態理念,指引閩東經濟社會綠色發展。在習近平同志親力親為、悉心指導下,寧德地區從1989年開始繪制林業振興藍圖,僅用三年時間就植樹造林227.9萬畝,提前一年實現消滅荒山目標。如今,閩東已遍植綠樹、漫山青翠,綠色工程惠及千家萬戶。
重走黃振芳家庭林場,重溫“三棵樹”的故事,感悟“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的綠色生態理念所蘊含的豐富思想內涵,既是對植樹者初心的致敬,也是一次滌蕩心靈的學習感悟,激勵我們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
殷切囑托:始終激發前進動力
坦洋村是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同志的黨建工作聯系點。1988至1990年,習近平同志曾“四進坦洋”推動擺脫貧困和基層黨建工作,提出“閩東學三洋,坦洋要當領頭羊”,囑托坦洋村要加強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不斷放大坦洋工夫紅茶的品牌效應,增加村集體收入。1990年5月,習近平即將赴任福州,專程到坦洋村與廣大群眾告別,并留下“喝過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我的心和你們的心是永遠貼在一起的”真情告白。
如今的坦洋村茶業產值約2.5億元,有茶廠(家庭作坊)36家、茶店(茶行)18家。2022年農民人均收入超過3萬元,村集體收入達到50.25萬元,先后被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等稱號。
寧德市牢記習近平同志“多抱幾個‘金娃娃’”的殷切囑托,打造出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不銹鋼新材料、銅材料等四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地標,正加快建設全國乃至全球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的核心區。
現在的寧德活力迸發,已從昔日的中國東南沿海的“黃金斷裂帶”,華麗轉身為“黃金增長極”。寧德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鋰離子電池生產基地和全球最大的不銹鋼生產基地,鋰電新能源、不銹鋼新材料兩大主導產業實現千億產值。上汽寧德基地已經實現1分鐘下線1輛車的生產節奏,中銅項目達產,正威項目一期投產,未來幾年寧德還將建成新能源汽車、銅材料兩個千億產業集群。2022年,全市12項主要經濟指標中,有8項指標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其中GDP增長10.7%、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3.6%、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57.8%、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增長15.2%、進出口增長42.5%,增幅均居全省第一,延續著近年來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強勁勢頭。
歷史的腳步跋山涉水,歲月的足跡溫暖深刻。閩東事,天下理;讀寧德,知中國。寧德三十多年的發展變化,是全國偉大變革的生動縮影。
習近平同志在寧德留下的精神財富和實踐成果,經過歲月洗禮,歷久彌新,愈顯珍貴。從中汲取營養、砥礪前行,已成為廣大黨員干部的自覺行動。實踐檢驗真理,歷史映照未來。寧德三十多年的偉大歷程,證明的是思想,傳遞的是力量,增添的是信心,提供的是歷史眼光和戰略定力,彰顯的是久久為功的關鍵在于廣大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把為民造福作為最大政績,不斷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化為現實。
寧德這塊試驗田結出的碩果鮮明昭示,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作為黨和人民信賴的領袖,是在新的偉大斗爭中確立起來的,是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長期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只要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揚滴水穿石精神,發揚釘釘子精神,鍥而不舍、奮發有為,一定能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
(調研采訪組成員:王玉斌 王振華 張耀東)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