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評:調研何必“層層陪同”
層層陪同,是一個典型的形式主義“老問題”。中央八項規定第一條就是針對接待工作中的不良風氣,要求“輕車簡從、減少陪同、簡化接待”。從近期各地和中央通報來看,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調研“層層陪同”的問題,需保持警惕。
“坐在辦公室都是問題,下去調研全是辦法。”調查研究本為發現并更好解決問題,近年來卻時常暴露出作風“問題”。此前曾有媒體報道,某省直單位調研團一共20多人,陪同人員卻有50多人,每天六七輛中巴車保障,一天要跑七八個地方。有基層干部吐槽,一些調研“內容不夠,人數來湊”,調研過程常常淪為“上車轉一轉,下車看一看”。
層層陪同,一哄而上,難以發現真問題。客觀來說,深入基層調研,廣泛接觸群眾,有助于打破信息繭房,作出科學決策。但廣泛性不等于“大陣仗”,盲目拼湊無關人員參加,獲得的往往是無效信息,甚至調研組還會被“層層包圍”,無法與老百姓接觸,以至于調研真正需要掌握的實情“縮水”。
中央三令五申要求“輕車簡從”,為何一些調研組卻被前呼后擁?記者了解到,基層也有“陪同糾結”:一方面,苦陪同久矣。有的基層干部常年“焊在”調研盆景上,每周都要陪幾次,快成了專職“地陪”,無暇顧及本職工作。另一方面,不陪同又擔心“失了禮數,得罪領導”。在“陪同文化”影響下,若上級單位未明確限定陪同人員,各層級只能硬著頭皮“一陪到底”。
調研不是表演,必須減少層層陪同的虛假“氛圍感”。首先,上級單位和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帶頭落實“輕車簡從、減少陪同、簡化接待”的一貫要求,更多采用“四不兩直”方式發現真問題。其次,調研方案制定要科學、細化,哪些人參加,到哪些點位,都要盡可能說清楚,避免基層摸不著頭腦,盲目增加人數凸顯“重視”。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唯有真正深入基層,了解基層干群的急難愁盼,才能讓調查研究回歸“謀事之基、成事之道”的本色。(新華網記者陸華東、鄭生竹)
二評:從源頭上減少濫發牌子行為
近期,一些地方緊盯加重基層負擔現象,聚焦“牌子多”問題,開展清理整治,摘除形式主義的“牌子”,減輕基層負擔。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開展達標評比、創建示范活動,本是以標兵引領推動工作落實的有效之舉。一些基層單位墻上掛滿牌子,這些牌子多數是各類達標創建活動的成果,反映了基層單位創先爭優的精神風貌,但背后也不乏虛耗精力的辛酸無奈。
一些部門將發牌視為“工作下沉”的象征,認為“掛牌即落實”,甚至將掛牌數量與考核排名掛鉤,大搞“繁瑣哲學”,動輒開發出上百項指標,以此下移壓力。一些社會組織甚至以“達標創建”之名創收牟利,造成負面影響。
濫發牌子背后,是基層“主動爭牌、被動接牌”的矛盾心態。一些牌子是資源,更是政績,有的地方甚至不計代價超出財政承受能力爭牌。而有些牌子則是一些協會以授予榮譽之名行收取費用之實,硬壓下來,不得不接,最終導致滿墻皆是牌子的奇觀。
整治“濫掛牌”亂象,要從源頭上減少濫發牌子行為。近年來,有關部門對達標創建活動的開展已進行明確嚴格的限定。對涉及全國面上的達標創建活動實行清單化管理,要求掛網公示,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清單之外不再發牌,讓不發牌成為常態,發牌成為例外。
更重要的是,需重構考核評價體系。如可借鑒動態評估機制,定期審查掛牌的必要性,對無實際意義的創牌活動及時叫停,確保“牌子”與群眾需求同頻,讓干部從“圍著牌子轉”轉向“圍著群眾轉”。(新華網記者鄭生竹、陸華東)
三評:別讓基層成為“無關攤派”的“背鍋俠”
浙江德清一些部門單位將商業補充保險購買指標任務層層攤派到鎮街、村居,并對完成情況進行通報;廣東惠州一些地方把應由專業部門承擔的職責任務攤派給學校,安排學校排查周邊水庫、江河湖泊等重點水域……近期,一些地方和中央通報的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典型案例,屢屢提到“無關攤派”加重基層負擔的問題。
學校本是教書育人的凈土,可近年來伸向學校的手越來越多,一些教師常忙于“開會、填表、檢查”這些非教學事務,甚至醫保也要求教師去催繳。此類無關事務,分散教師精力、影響教學質量、侵蝕教育尊嚴。
非教學事務進校園只是一些地方“無關攤派”亂象的冰山一角。多地公開通報顯示,有的地方搞“筆桿子”攤派,以各種理由要求基層起草初稿;有的地方將App下載和點贊、轉發任務攤派,并以排名、通報等考核手段層層傳導壓力。還有的地方以捐贈、贊助等名義向基層攤派無關費用。例如,某地連續多年舉行河豚節,并冠以“社會團體會費”“廣告宣傳費”等名義,向所屬機關事業單位、鄉鎮(街道)、村(社區)、國有企業等攤派數千萬元。
為完成攤派任務,基層干部被迫“奇招怪出”。媒體報道稱,河南某地社區面臨攤派的醫保征繳任務,需在短期內完成,社區干部不得不自掏腰包補差價,甚至將醫保繳納與群眾辦事權利掛鉤。為完成市場主體倍增要求,山西某地基層干部不得不四處拉人頭注冊,甚至一位村支書名下注冊了23家市場主體。
“無關攤派”背后往往是擔當作為不夠。上級部門為完成考核目標或應對突發任務,通過行政指令將任務逐層攤派直至基層,而基層處于“食物鏈底端”,難以對無關攤派提出異議,最終成為“背鍋俠”。
根治“無關攤派”,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切實推進基層減負,以權力清單方式劃清權力邊界,讓基層有依據、有底氣對“無關攤派”說不。(新華網記者鄭生竹、陸華東)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