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下旬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園內,薔薇倚靠著院墻層層疊疊綻放,絢麗的花墻成為校園一道奪目風景。博士后張百成每天都會經過花墻,去校園最南端的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開展研究工作。在這個生機勃勃的校園里,每天都有很多科研團隊在各自的領域忙碌。
實驗室里
“機器化學家”忙不停
薔薇的枝蔓執拗地翻越院墻,不斷向上突破,織就錦繡。正如中國科大科研團隊不斷突破傳統思維藩籬,發明的“機器化學家”在智能化學科技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張百成向記者介紹的“機器化學家”,就是誕生在他們團隊手中的全球首個數據智能驅動全流程機器化學家平臺。在中國科大“機器化學家”實驗室里,沒有忙前忙后的科研人員,只有一臺動作靈活的機器人在操作臺之間來回穿梭。
它能夠自主閱讀文獻,制定實驗方案,在無人干預的情況下完成實驗全流程,找出最優解,創造新的化學品和材料,不僅優化了實驗的流程,更大大提高了效率。
“借助‘機器化學家’,我們實驗人員僅用5個星期,就從55萬種金屬配比中找出了最優高熵催化劑。而這一過程需要閱讀1.6萬篇論文、進行2萬組理論計算、分析200組全流程機器實驗數據。”“機器化學家”科研團隊領頭人、中國科大教授江俊介紹說。
2022年,“機器化學家”橫空出世。《國家科學評論》審稿人贊嘆其“機器人系統、工作站和智能化學大腦都是最先進的”“將對化學科學產生巨大影響”。
學科交融
“機器化學家”如此聰慧
薔薇藤須纏繞墻架,物理的剛勁與生物的柔韌在此共生。跨學科團隊在交叉學科的土壤里,催生了“機器化學家”的神經網絡,這片藤網越是縱橫交錯,越能托舉出探向深空的科技枝椏。
“機器化學家”如此聰慧得益于多學科龐大研發團隊的支持:中國科大學科門類齊全,匯聚了不同學科背景的科研人員,他們可以優勢互補、協同攻關,更加快速地把構想變成現實。
在“機器化學家”研發中,張百成編寫程序,讓機器人讀論文、提出科學假設、形成實驗報告和方案;化學實驗經驗豐富的朱青等人負責實驗方案設計,并對機器人實驗員的操作質量進行評估;黃炎等人負責理論模型的計算;肖恒宇和趙路遠等主攻系統整體軟件架構以及各個化學工作站的軟硬件開發;自動化系的尚偉偉、張飛團隊負責研制機器人……面對的問題越復雜,就越考驗跨學科的思考能力。團隊通過交叉學科思維,將它們逐一擊破。
多學科交融除了運用于“機器化學家”研發團隊,在校內很多科研團隊中都不鮮見。如2024年成立的中國科大人形機器人研究院,通過多學科,將合力打造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具有安徽特色的人形機器人綜合研究平臺。
近期,中國科大還與中國科學院16個院所深化合作,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達成新的戰略合作,覆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力學、臨床醫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的協同育人模式。
深扎厚土
滋養未來科技花海
薔薇老樁深埋地底,新生花苞永遠朝著太陽舒展。
在中國科大,一項科研成果的誕生,往往既是結果,又會成為一道新的起跑線。江俊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建成‘機器化學家’大科學裝置,在一整棟大樓里,布置上百個機器人、上千個智能化學工作站,解放化學家雙手,加快新的化學品和新的材料研發創制。”
執著攻關創新,勇攀科學高峰,是刻在中國科大血脈里的基因。“天問”探火、“九章”問鼎、“墨子”巡天……近年來,中國科大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擔當,在原始創新成果、重大創新平臺、戰略科研攻關等方面取得諸多突破,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斷貢獻出科大智慧和力量。
春意正濃,中國科大花墻上,新生的卷須已悄然探向更高處。當“奮起直追”的基因融入根系,科技之花將花開滿園,永不停歇。
(記者 陳婉婉)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