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口總額增長13.1%,出口增速達17.3%。”觸摸安徽今年首季外貿脈搏,強勁跳動、表現亮眼,跑出“開門紅”。
“皖品”出海,“優品”入皖,開放之門越開越大,安徽經貿循環為經濟強勁蓄勢,“超預期”成為了“皖經濟”的鮮明特點。
“全方位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對安徽開放發展寄予厚望。
實際上,“開放”這一子,黨中央對安徽始終精心謀、精準落。從“爭當擊楫中流的改革先鋒”到“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更大作為”……安徽不僅要挺立在開放的潮頭上,更需發揮好自身的“接口”作用,更好承東啟西、貫通南北、面朝大海。
因此,拉高標桿,超越更多沿海“優等生”,走出獨具安徽特色的開放之路,成為全省上下的“必答題”。
內陸省份談開放,面臨的難題自然會更多。具體到安徽,不靠海、不沿邊,走好開放之路,打造開放高地,并非易事!
再難的路,只要方向對,矢志篤行,終能抵達!
世界制造業大會“一呼百應”,投資安徽行吸引更多“皖粉”,“海客圓桌會”打開新的合作空間……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安徽敞開胸懷擁抱世界,做大“朋友圈”,開放路子越走越寬廣。
謀開放,就要跳出安徽謀安徽。揚皖所長,主動“融”進去,與滬蘇浙攜手,搶抓“家門口”的開放大機遇,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激蕩開放強磁場,釋放“1+1+1+1>4”區域動能。
以長三角為支點,更多“皖企”向海而興、借船出海,在國際市場中錘煉自身、站穩腳跟。每出口4輛汽車就有1輛“安徽造”。有人問,安徽為啥“汽”宇軒昂?
答案很“實”——離不開當地深厚的工業底蘊,以及日積月累的“內功”錘煉。做強產業鏈,上下游密切配合,不出省就能整車在皖下線。
在開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如今,“皖企”覆蓋145個國家和地區。足見,闖“藍海”,首先要做強自身“智”造,強內功是第一位的。
練強功力,才能更好向海而興!何以“更好”?各地都在深思,積極探索,競爭不可謂不激烈。雖說世界市場廣闊,但做到“出海”產品廣受消費者歡迎,并不容易,沒有過硬的品質、出眾的“表現”,難以立足。
今天的安徽,既抓外面的市場,更開拓內部空間。走進安徽,外企項目對接會成為常態,越來越多的外資落戶安徽、加碼投資。
嗅覺靈敏的“老外”為何鐘情于安徽?理由固然有很多種,而最關鍵的,還是看中了安徽的市場潛力。市場是最緊缺的資源。在皖,不論是國際化營商環境的培育,還是科技創新、智能制造等領域的“出眾”表現,都是吸引外資的強磁力。去年,安徽實際到位外資近190億元,增長超過30%,“投資安徽行”落子有聲。這樣的數據,本身自帶含金量。
引資難,引才更不易。相約安徽,近悅遠來。不論是產業園區,還是安徽自貿試驗區、大街小巷,或是投資場域,“洋面孔”越來越多。“海歸”增多,青年人才競逐江淮,看中的就是安徽不負每一張“信任票”。比如,外國科技人才來皖可享“直通車”,海外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職稱評審有了“綠色通道”……安徽以開放的胸襟廣納四海之才,這樣的雙向奔赴,怎能不傾心?
制造業大省、科技大省、人才高地……每當這些標簽與安徽聯系起來,繞不開的一個關鍵詞,就是“開放”。安徽之所以能一次次突破自我、“跳起來摘到更大的桃子”,核心密碼就在于強練內功、積蓄磅礴勢能。
開放包容的江淮,擁抱世界的同時,也贏得世界更多的“轉身”。挺立時代潮頭,開放江淮練內功、蓄勢能,擊楫中流逐浪涌!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