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慶市懷寧縣積極探索黨員教育新模式、新方法、新舉措、新路徑,堅持系統化思維和全局性理念,從教育內容、學習平臺和作用發揮等入手,不斷強化“教育鏈”、創新“載體鏈”、延伸“服務鏈”,助推黨員教育提質增效。
強化“教育鏈”,深化教育內容,提升黨員教育“高度”。深化理論教育,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黨員教育的“首課”,把黨的創新理論學習融在日常、抓在經常,引導黨員干部不斷“儲能充電”,近年來,組織全縣基層黨組織常態化開展理論學習5800余次。深化紅色教育。立足本地紅色資源稟賦優勢,深挖縣內特色紅色資源的革命傳統、文化精神,推出以陳獨秀史料館、鄧稼先生平陳列館為中心,串線并聯鐵鋪嶺戰斗遺址、楊兆成烈士墓、抗日后援會舊址、查化群故居等10余處紅色教育陣地集群,通過圖文介紹、現場講解等形式,全方位展示革命人物事跡,讓廣大黨員同志在潤物細無聲中接受洗禮。深化黨性教育。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將鏡頭向下,對準縣內紅色資源文化、典型人物事跡等小微切口,精心制作微黨課《以身許國壯山河——緬懷鄧稼先》,被中組部全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庫收錄。緊盯上級關注重點、組織工作難點、群眾喜好熱點,策劃拍攝《云端翱翔 逐夢藍天》《為生命護航》《社工在行動》等短視頻6部,入選安徽先鋒視頻號展播,持續擴大黨員電教片的影響力和輻射面。
創新“載體鏈”,拓展學習平臺,提升黨員教育“廣度”。田間地頭“體驗學”。將理論學習與實際工作、生產實踐相結合,推動黨員教育開展到教學基地、田間地頭。聚焦藍莓種植、紫薯培育、大蝦養殖、病蟲害防治等農業實用技術,依托現有的“鄉土人才庫”“科技特派員”,采取進村入戶、基地觀摩、示范演練等形式,開展實地體驗式教學80余次,覆蓋黨員干部1600余人,有效幫助基層黨員進一步拓寬產業發展思路、掌握種養專業技能、提升致富帶富能力。線上平臺“常態學”。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滲透式”學習,把觸手可及的“小屏幕”變為隨時可學的“大課堂”。依托共產黨員網、安徽干部教育在線、安徽先鋒、安慶先鋒以及懷寧組工等平臺渠道,常態化推送黨的二十大精神、黨紀學習教育、基層黨建工作動態以及各類先進典型事跡等相關優質文章、圖文視頻,今年以來,推送機關黨建工作經驗成效交流“學講話 談發展”7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應知應會6期,確保黨員干部能夠時時學、處處學。小微課堂“互動學”。推進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制度,經常性召開座談會、研討會、學習會等,采取“案例分享+問答互動”等形式,圍繞黨的創新理論、產業發展短板、基層治理難點等,組織黨員干部代表進行經驗分享、互相取長補短,進一步引導黨員深入思考、交流心得、啟發借鑒,做到學以致用、學用相長。
延伸“服務鏈”,強化作用發揮,提升黨員教育“效度”。為鄉村振興“添動力”。把為民服務作為衡量黨員教育培訓成效的“試金石”,常態化開展“鄉村夜話”,通過主題聚焦、問題聚焦,謀深做實鄉村產業,支持藍莓、甘薯、蔬菜等到村項目。今年以來,通過問題認領、對口幫辦,引導黨員干部主動引資金、找項目,做大做強特色農業產業鏈,共謀劃鄉村產業項目166個,納入銜接資金項目庫47個,持續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為基層治理“注活力”。以在職黨員“雙聯系雙報到雙服務”機制為抓手,搭建“工作在單位、服務在社區、奉獻雙崗位”平臺,累計發動93家單位共計2300余名在職黨員,圍繞文明創建、環境整治、普法宣傳、政策宣講等開展志愿服務3600余次,成功化解征地拆遷、道路施工、鄰里關系、物業管理等矛盾糾紛89件,助力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為企業發展“提效力”。堅持“黨旗飄在產業一線、黨員沖在產業一線、服務產業下沉一線”工作法,扎實開展“問題幫辦、助企發展”主題活動,打造“紅色服務日”活動品牌,擇優評聘“紅領”導師8名,選派67名黨建工作指導員覆蓋園區企業,構建網格化區域化管理工作格局,先后幫助企業解決招工、融資、服務等方面難題合計366個,持續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和支持。(夏媛 蔣冬瓊)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