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蒙城縣聚焦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堅持把鄉村干部隊伍建設作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環節,積極探索創新,以鄉村干部實訓基地建設為重要抓手,通過聚力實訓基地“標準化”建設、師資課程“專業化”打造、教學管理“特色化”創新三個方面,持續增強黨員教育效能,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聚力實訓基地“標準化”建設。精細規劃,合理布局。組建調研團隊深入鄉村一線開展實地調研,全面了解15個鄉鎮、268個村(社區)交通路線、村集體經濟發展、鄉村治理等情況,按照“交通便利、資源豐富、示范帶動性強”的原則,對照省級鄉村干部實訓基地建設要求,充分挖掘本土資源,精心選取“獨具亮點、極具看點”的基地站點6個,目前已成功打造岳坊鎮戴堯村省級鄉村干部實訓基地1個,王集鄉王集社區、立倉鎮炮臺溝村市級鄉村干部實訓基地2個。完善設施,優化陣地。完善線下陣地基礎設施,配備投影屏幕、電腦、打印機、桌椅、話筒等,滿足理論教學、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多樣化教學方式的需求。搭建“云端”學習平臺,加強基地信息化建設,依托共產黨員網、安徽先鋒網等線上學習平臺,整合優質網絡教學資源,實現線上線下教學有機融合,拓寬學員學習渠道和空間,提升培訓靈活性和覆蓋面。宣傳推廣,塑造品牌。挖掘實訓基地核心競爭力和獨特資源,利用亳州組工、蒙城組工微信公眾號、鄉村宣傳欄等媒介,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廣泛宣傳推廣,展示基地建設成果、教學特色、培訓優勢以及成功案例等,提高基地知名度和影響力,充分發揮基地示范輻射作用,推動鄉村干部整體素質提升和鄉村振興事業發展。
聚力師資課程“專業化”打造。精選師資,內外兼修。以“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基層經驗足”為標準,堅持“內育外引”相結合,邀請黨政領導干部、縣委黨校講師加入師資庫,深入挖掘優秀村黨組織書記、駐村工作隊、到村任職選調生等優勢力量,積極引進“土專家”、鄉賢、致富能手等外部優秀人才,著力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骨干師資隊伍,并定期組織培訓活動,不斷提升基地講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目前,全縣3個鄉村干部實訓基地共吸納講師34名、本土人才22名。精研課程,突出重點。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作為必修課,圍繞基層黨建、鄉村治理、村集體經濟發展等重點工作,以抓黨建、帶隊伍、促發展、優治理為發力點,著力打造一批精品課、特色課、鄉土課,目前已開發《推行“黨建+信用” 探索善治鄉村新路徑》《全面推進重點村分類管理 防范化解農村基層黨組織風險隱患》《從戶均“一塊田”到一村“兩作區”安徽蒙城改革釋放新動能》等精品課程12個。動態評估,優化更新。探索建立師資課程科學評估機制,通過學員評價、專家評審等方式,對每門課程和教師進行綜合評價,根據教學質量和效果,適時對實訓基地師資庫進行評估和調整。截至目前,集中更新師資課程5次,按照“需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原則,積極征求學員意見建議35條,不斷提升師資建設“配適度”、課程制作“精準度”。
聚力教學管理“特色化”創新。嚴格管理,保障研學。嚴格遵循“班主任跟班管理”原則,班主任24小時與學員保持密切聯系,隨時掌握學員動態和行蹤,及時解決突發事件;課前課后進行人數清點,防止人員走失或發生意外。定期對基地的教學場所、住宿區域、活動場地等進行全面的安全隱患排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維修和更換,全面保障學員人身安全。整合資源,打造路線。深挖蒙城烈士陵園、板橋集鎮戰斗紀念館等紅色資源,構建“1個基地+N個教學點”型實訓實踐體系,充分發揮實訓基地黨性教育、實景教學、現場觀摩三大功能,通過資源整合打造“看、聽、學、做”功能齊全的30分鐘活動圈。目前,串聯戴堯村食品產業園、大苑村返鄉創業園、王集社區林下食用菌基地、薛廟村稻蝦養殖基地、炮臺溝村農業示范園等15個實訓點,形成6條結構合理、要素齊全的研學路線。創新模式,深度融合。根據不同的培訓主體,開展“菜單式”培訓,堅持精準施訓、突出特點,按照“小班化、多批次”要求,開設專題課堂、實訓課堂、融合課堂;創新“基地+高校”“基地+合作社”等多元化研學方式,通過學術講座、課題研究擴展學習交流覆蓋面,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鄉村種植業、養殖業、特色產品加工業縱深邁進。截至目前,開展專題培訓54場,與2所高校合作搭建學習交流平臺。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