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縣珍藏著全國唯一一尊馬克思銀像、建立了皖南第一個中國共產黨黨支部,本土紅色資源底蘊深厚。近年來,旌德縣堅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宗旨,通過繪制紅色圖譜、開發紅色課程、建強紅色隊伍,為黨員教育增添助燃劑,不斷激發黨員教育新動能。
繪制紅色圖譜,讓紅色陣地“亮起來”,確保黨員教育“可觸可感”。依托本土紅色稟賦,打造紅色教育基地群,將紅色地標變成“紅色活課堂”。繪制“新地圖”。梳理整合可修復、可利用的紅色資源點,對譚梓生紀念館、梅大梁故居、仕川農民暴動舊址等重點革命遺址進行保護性修繕,累計打造5個黨性教育現場教學點,建成12個“沉浸式”紅色主題黨日活動基地,規劃出“紅色血脈映初心”等特色紅色研學線路,形成了“以點串線、串珠成鏈”的紅色教育矩陣,讓黨員教育“有地可去”。拓展“新渠道”。利用現代化手段豐富學習方式,滿足紅色實景觀影、場景模擬研討、圖文視頻解說等多種教學需求,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打造黨員補鈣加油的“營養補給站”,讓黨員在身臨其境中“沉浸式”回顧紅色歷史、感悟革命精神、淬煉升華黨性,進一步激發干事創業積極性。目前,累計開展紅色研學活動近300場,吸引本地及周邊黨員群眾線下打卡紅色教育基地萬余人次。豐富“新載體”。使用現代技術制作文字、圖片、視頻等各類形式普及知識,建立全縣40余處革命紀念設施場址解說鏈接,建成“旌德縣紅色記憶展示廳”,推動紅色資源轉化為可視、可聽、可讀、可學的“活教材”,通過“線上掃碼”點亮紅色地標,讓黨員群眾看得有趣味、學得有滋味。借助“旌旗飄揚”公眾號,播發系列原創微黨課《跟著小旌來打卡》,以掌上云游的方式瀏覽旌德多處“紅色打卡地”,播出5集,點擊率累計達3萬人次。
開發紅色課程,讓紅色故事“活起來”,確保黨員教育“有滋有味”。深入挖掘革命事件、歷史人物、紅色故事,發揮文字、圖片、影像等多種載體作用,開發感染人、影響人的紅色課程。制作“紅色清單”。聚焦本土紅色資源,圍繞“追尋紅色根脈”,全面挖掘轄區黨史人物故居、革命斗爭遺址、三線建設舊址、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等紅色資源,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加強統籌規劃、協調指導、督辦督查,整理出紅色文物清單。形成“紅色教材”。以革命事件、革命詩抄、革命家書、革命楹聯等翔實準確的紅色史料為依據,深入挖掘本地紅色歷史、革命人物、英雄事跡,按照“紅色人物、紅色地標、紅色事件”三種類型,把150余份“紅色記憶”資料整合編撰成書面史料,出版《紅色三都》《洋川翹楚》《胡明文集》等紅色書籍,形成生動鮮活的本土紅色教材。創作“紅色影像”。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制作《紅日初升——皖南第一個中國共產黨支部的建立》《皖南井岡——王家莊的紅色印記》等特色專題黨課,通過“憶往事”“講故事”“話新事”的形式累計宣講微黨課100余堂,為日常學習提供便利。自主拍攝的黨員教育片《信仰不滅——走進皖南游擊戰》《黃高峰上旌旗烈》分別入選第十五屆“百部作品獻禮建黨百年”精品微黨課、第二屆全省微黨課征集展播活動三等獎,《紅色文物講故事:六號馬克思銀像》獲評第十六屆全省黨員教育電視片觀摩交流活動特別獎。
建強紅色隊伍,讓紅色宣講“熱起來”,確保黨員教育“繪聲繪色”。組建一支政治素質好、業務水平高的紅色宣講隊伍,把新時代紅色故事講好、講深、講透。領導干部帶頭講。推深做實領導干部上講臺制度,遴選政治素質好、理論水平高、宣講能力強的“兩代表一委員”、黨政領導干部、優秀選派第一書記、先進榜樣人物、企業杰出人才組建“百人宣講隊”,擔當“紅色講解員”,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專業講師深入講。把縣委講師組骨干、旌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黨史專家、本地革命烈士后人、抗戰老兵等納入“紅色黨史講師團”,建成“專家顧問+骨干教師+紅色講解員”紅色師資體系。通過組織推薦、個人自薦、公開召集等方式,選拔“政治素質過硬、廉潔自律過硬、群眾口碑過硬”的黨員干部,優化專兼結合、以專為王、優勢互補的紅色師資智庫。奔赴一線全面講。聚焦不同領域、不同群體、不同類別黨員群眾需求,依托“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等,引導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深入基層一線開展承諾踐諾、志愿服務、政策宣講及幫辦代辦等活動。利用全縣100余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面向廣大黨員群眾分批分期開展紅色黨史“進田間、進校園、進車間、進網格”宣講活動,同時持續推進史志檔案“七進”活動,深入機關、企業、鄉鎮、村(社區)、學校等地開展宣講200余場次,用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紅色故事,讓廣大黨員群眾在寓教于樂中“沉浸式”接受黨史洗禮、系統性學習紅色文化。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