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淮北市扎實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政治功能、組織功能,著力破解傳統農民合作社“小、散、弱、空”的發展難題,在全市探索推行黨支部引領合作社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探索出一條強村、興社、富農的新路徑。
組織引領推動農社聯合,增強服務帶動力。針對傳統農民合作社群眾參與度不高、服務帶動性不強的問題,淮北市發揮村級黨組織的組織力和引領力,制定章程、規范制度、搭建平臺,讓村黨組織書記和黨員帶頭入社,273名村黨支部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理事長兼合作社法人,1100余名村“兩委”成員與理事會、監事會成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保證合作社“姓公不姓私”。為確保合作社發展不走樣、群眾不掉隊,明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成立的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作為“股東”,規定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占股不低于20%,村黨組織把牢生產經營權、利潤分紅權、集體股否決權,推動上級惠農政策以黨支部引領合作社為主體承接,分配辦法向公共事務及普通社員、防返貧監測對象等人群傾斜。截至目前,黨支部引領合作社覆蓋全市86.4%的村,帶動22.15萬余人加入合作社。
模式引領拓寬發展路徑,增強市場競爭力。因地制宜探索黨支部引領合作社發展多種路徑。規模流轉土地“轉化一批”。開展承包耕地經營“托管”服務,農民以承包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方式,在保證每畝租金收益基礎上,拿出適當經營收益用于二次分紅。截至目前,開展“托管”服務的合作社210家,“托管”耕地占全市土地流轉總面積的20.5%。培育特色產業“帶動一批”。大力支持村黨組織做好“土特產”文章,依托本地特色農產品,發展精深加工產業,開發彰顯皖北風味的“鄉字號”“土字號”產品,推動合作社向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延伸,目前全市實施產加銷一體化的合作社超過15家,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的合作社4家。盤活閑置資源“改造一批”。鼓勵整合村級舊村部、舊廠房、集體林場水面等閑置資產,合作社以購買、租賃等方式盤活利用、開展經營,讓集體資產資源煥發生機。全市183個村通過“三資”發包租賃,推動集體經濟顯著增收。
政策引領破解要素制約,增強產業支撐力。加大財政、人才、政策支持力度,用真金白銀、真情實意匯聚黨支部引領合作社發展合力。出臺推進農民合作社高質高效發展扶持政策,統籌涉農資金近2億元。支持黨支部引領合作社優先承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及服務項目,在稅收優惠、項目用地、水電氣要素保障等12個方面予以傾斜。探索“村村聯建、跨村聯營、村企聯合、強村帶弱村”的聯合發展模式,鼓勵地域相鄰、產業相近的村“牽手”組建聯合社,推動項目統一實施、資產統一管理、產業統一發展,截至目前,全市有175個村之間建立“跨區域”合作社,涉及特色種植、農旅發展、農資銷售等項目,帶動群眾“家門口”就業6萬余人。同時大力實施“淮美雁陣”工程,出臺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培育儲備三年行動工作方案,連續三年選派52名村書記赴浙江德清、安吉等地跟崗鍛煉,培養36名駐村干部擔任合作社產業項目“經理人”,吸納600余名懂經營、善管理的退役軍人、村級后備干部在合作社任職。組建市級專家服務團,常態化開展農業技能培訓,累計培養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12人,省級農業經理人、現代青年農場主195人,合作社技術能手、管理人才等1200余人。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