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郎溪縣深耕本土紅色文化資源,不斷創新黨員教育形式、豐富教育載體,通過夯實“紅色陣地”、搭建“紅色課堂”、拓展“紅色實踐”,不斷將紅色資源轉化為黨員教育的“鮮活教材”,為黨員教育擦亮鮮明底色。
夯實“紅色陣地”,挖掘資源優勢,再現紅色資源歷史“原味”。堅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理念,始終把高揚黨的旗幟、體現黨的意志、承擔黨的使命貫穿于紅色教育基地建設全過程。注重總結郎川精神的內涵和外延,將其與郎溪“一地六縣”建設、城鄉融合發展等方面的創新實踐案例結合起來,著力構建“紅色資源為精神引領,生態資源為發展引領”的紅色教育大格局。按照“一鎮一特色 一基地一主題”的建設思路,整合縣域內夏雨初烈士陵園、沙橋特別支部舊址以及姚村蘇維埃政府舊址等資源,打造主題鮮明、亮點突出的紅色教育基地。注重加強紅色教育基地內涵建設,用好紅色教育這根主線,把夏雨初、陳文和新四軍第四兵站等分散的紅色資源串連起來,連成涵蓋革命先烈、英雄群體、黨員楷模的教育基地,實現一個基地就是一個“實境課堂”。圍繞探尋革命足跡、緬懷先輩先烈、感悟革命情懷等主題,梳理烽火郎川的革命歷史脈絡,形成一批歷史上銜接、地域上集中、精神上傳承的紅色資源群,通過串珠成線、連線成片,著力打造集紅色文化體驗、黨性教育、紅色基因傳承等功能于一體的紅色研學精品線路,讓黨員教育培訓有跡可循、有地可講。2024年以來,依托紅色教育基地和紅色研學線路,先后組織黨員開展黨性教育活動300余場次。
搭建“紅色課堂”,開發精品課程,領悟紅色資源文化“深味”。注重豐富紅色精神內涵,高標準搭建“紅色課堂”,做到精品課程有特色、講解隊伍有素養、現場教學有感染。加強課件開發。重點整理發生在郎溪本土的先烈事跡、革命故事、著名戰役等內容,整理編纂《郎川星火》《夏雨初傳》等紅色書籍,打造《回望百年黨史,堅定理想信念》《尋跡郎溪三橋,追憶百年風云》等理論課程,拍攝《抗日英雄陳文》《探尋紅色記憶,點亮烽火傳承》等黨員教育片,充分展現革命先輩的人格魅力和革命意志,為紅色教育開展提供生動翔實的教學資料。凝聚宣講力量。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會同宣傳、黨史、黨校等部門單位,加強對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等“四史”領域的專業學習宣傳人才隊伍建設,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素質過硬的紅色講師隊伍。結合紅色故事“六進”宣傳活動,紅色講師團已深入機關、學校、企業、村(社區)等地開展宣講130余場次。優化課程設置。結合黨員教育培訓實際和郎溪特色優勢,不斷強化紅色資源的教育功能,聚焦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等主題,將紅色案例、新時代創業故事等巧妙融入黨員教育培訓課程,綜合運用紅色微黨課、文物檔案等形式載體,采用“沉浸式”“互動式”等教學方式,讓黨員在情景中體驗、在交流中升華,推動紅色資源在課堂上“活”起來。
拓展“紅色實踐”,創新教學方式,增強紅色教育學習“真味”。組織開展“弘揚郎川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我在郎川河畔講紅色故事”等系列活動,推動廣大黨員群眾在“家門口”感悟紅色歷史、賡續紅色血脈、凝聚奮進力量,讓紅色傳統、紅色記憶、紅色基因根植于黨員心中。注重通過科技手段賦能紅色資源展示,讓紅色資源在“云端”綻放光彩,讓紅色歷史隨時隨地可學可感,引導黨員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叩問初心、洗禮思想、汲取力量。結合“紅色影視播放季”活動,發揮黨員遠程教育“教育、宣傳、服務”作用,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截至目前,全縣96個村播放場次達700余次,黨員群眾參與觀看達2.1萬余人次。堅持把推動黨員作用發揮作為紅色教育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引導黨員在聯系服務群眾、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工作中踐行動、作表率,讓紅色教育成果轉化為為民服務、推動發展的實際行動。扎實開展“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組織爭先進 黨員爭先鋒”“我為黨旗添光彩、我為群眾辦實事”等活動,引導黨員主動下沉基層一線,幫助群眾協調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切實將便民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把民生工作落實到群眾心坎上。2024年以來,全縣基層黨員先后開展“紅色代辦”“敲門行動”等志愿服務活動560余次,幫助解決群眾“關鍵小事”1200余件。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