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涇縣堅持把黨員教育工作作為加強黨的建設、提高黨員隊伍素質的重要抓手,通過完善頂層設計、開發特色課程、強化結果運用等舉措,讓黨員教育“身入”“心至”“見行”。
完善頂層設計,讓黨員教育“身入”。高站位謀劃布局,將黨員教育工作納入縣委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2024年工作要點,明確工作責任、細化工作任務、劃定時間節點,確保黨員教育工作部署到位、落實到位。縣黨員教育中心創新工作思路,利用網絡技術優勢開發線上黨員教育培訓需求問卷調查,并結合黨員實際需求,制定本縣年度黨員教育工作要點和年度黨員教育培訓班計劃,同時實時根據《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工作規劃(2024——2028年)》及省市實施意見,謀劃研究制定本縣工作方案,讓黨員教育工作既貼合實際,又緊跟大局。堅持“書記抓 抓書記”工作思路,明確基層黨組織書記為黨員教育工作責任第一人,并將黨員教育工作開展情況作為黨委(黨組)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巡視巡察、民主評議黨員的重要內容,通過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確保黨員教育工作有序有力。2024年以來,各基層黨組織采取課堂講授、座談交流、現場觀摩、云端互動等形式共開展專題學習、紅色教育、黨課宣講系列活動萬余次,累計受訓黨員達1.9萬余人次。
開發特色課程,讓黨員教育“心至”。按照“一場教育就是一次心靈洗禮”的標準,高質量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精品課程,讓黨員教育接地氣、有“土”味,真正讓黨員回味無窮、受益終生。深耕本土紅色資源,聯合黨校、宣傳、史志、融媒體、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等專業部門力量,開發《用生命譜寫的誓言》《用一生堅守的初心》《把最后一顆子彈留給自己》等10余部現場教學微黨課,拍攝制作《云嶺烽火》《戰火青春》《周子昆的懷表:時間定格 “表”述歷史》《袁國平的毛毯:革命年代的鐵血柔情》等8部紅色題材黨員教育電視片,打造《云嶺烽火憶 赤誠軍民情》《以殉道者的精神為革命,為國家民族服務——我的父親袁國平》等2門紅色現場訪談教學課程,讓黨員在追憶紅色歷史中強黨性、礪初心、爭先鋒。深入挖掘身邊榜樣故事,聚焦鄉村振興、非遺傳承、民俗技藝等領域,精心制作《黨建引領 “泵”出產業金山》《山溝里的中國“淘寶村”》《初心 匠心》《精雕細琢制傘人:鄭國民》等典型榜樣數字教材6部,把講好鄉村故事、文化故事、榜樣故事貫穿黨員教育全過程,切實增強黨員教育的感染力和滲透力。
強化結果運用,讓黨員教育“見行”。堅持把黨員教育成效與決策部署落實、重點工作開展、階段中心任務等社會實踐相結合,真正把黨員學習成果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實效。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等實踐活動,有效利用黨員示范崗、黨員責任區、黨建聯盟、在職黨員進社區等載體,通過“小微權力一點通”“網上云治理”等平臺,收集群眾意見建議1200余條,積極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政策答疑解惑、法律援助、反詐宣傳、代辦幫辦等志愿服務,幫助群眾解決鄰里矛盾糾紛、扶弱助困、就業創業、營商環境優化等急難愁盼問題,讓群眾的“問題清單”變成“滿意清單”。結合鄉村振興工作需求,積極探索“遠教+支部+合作社+農戶”學用模式,依托遠程教育終端站點、遠教學用示范基地等陣地,不定期組織黨員干部深入田間地頭、生產一線開展黨的創新理論、惠民利民政策、農村實用技術等學習宣傳,并邀請“土專家”“田秀才”等鄉土人才為黨員群眾傳授茶葉、食用菌、蔬果、稻田鴨、蜜蜂桑蠶等種植養殖技術,助力農村產業發展,實現農民增收致富。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