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霍邱縣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堅持從黨建引領、頭雁領航、產業賦能等方面持續探索新路徑、新方法,進一步解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密碼”。
突出黨建引領,凝聚發展合力,讓資源要素“活起來”。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切實把黨的建設成果轉化為發展成果,堅持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年度任務進行細化量化,通過與年度工作計劃相統籌推進,進一步明晰時間表,確定任務書。構建“黨委書記統籌抓、包村領導到村抓、支部書記現場抓”的三級抓集體經濟工作模式,建立約談問責機制,以責任落實推動工作落地。研究制定《霍邱縣扶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實施方案》,進一步從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等方面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出安排部署,大力推行“一社三會+N公司(合作社)”村級集體經濟新發展機制,明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為農村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的唯一主體。村民以土地、資金、勞力參股入社成為“股東”,并派駐“黨代表”參與企業經營和財務監督,進一步規范合作社運行機制、發展模式和監督方法,確保發揮合作社帶動收益作用。截至目前,全縣397個村實現村辦(股份)經濟合作社全覆蓋,成立N公司(合作社)471個,通過有效挖掘、整合各村優勢資源,不斷帶動全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牢固樹立全局發展思維,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全年基層黨建工作重點任務指標,倒逼各級細化工作舉措,狠抓責任落實。通過健全縣級領導干部包聯鄉鎮機制,從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政策運用、區域聯建等方面開展指導督查,幫助鎮村用足政策資源,梳理增收路徑,解決發展難題,推動形成縣級統籌、鄉鎮負責、村級落實的良好工作局面。
堅持頭雁領航,發揮人才優勢,讓黨員群眾“干起來”。拓寬選人用人視野,多渠道、寬維度選優配強基層干部隊伍,優化改善村干部隊伍整體結構。通過著力打破地域、職業等界限,明確把政治素質、群眾基礎、學歷等條件作為選拔和衡量培養對象的硬指標,重點將復員軍人、返校大學生、在外企業家、種植養殖大戶等群體納入村級“人才后備庫”中,吸引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優秀人才深入農村基層一線,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供過硬“頭雁”隊伍。按照“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產才融合”理念,探索“遠教+基地”“遠教+廣場”等產業學用模式,逐步建立健全“黨員群眾點單+支部派單+管理員接單”技能學用新路徑,組建“黨員講解先鋒隊”,傳授電商知識、線上運營技巧、種植養殖技術,提升鄉土人才產業發展能力。以人才需求為導向,大力培育職業技能人才,發揮龍頭企業傳幫帶作用,邀請龍頭企業技術專家開展現場教學,著力培養發掘一批“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近年來,舉辦技術專家專題培訓班50場次,8000余人次參訓。注重以“鄉情”“鄉賢”為紐帶,全面摸底本地在外企業家、專業技術人才、優秀高校畢業生等不同領域不同類別的在外人才群體,依托座談交流會、企業人才暢聊會等,持續完善與在外人才常態化溝通服務渠道,努力形成“引進一個人才、帶動一個項目、共建一個基地、形成一個產業”的鏈式效應,吸引各類人才向基層一線匯聚,不斷完善鄉村振興人才后備庫。截至目前,通過開展組織部長高校行、“雙招雙引”活動等,先后聯系在外人才1.2萬人次。
聚焦產業賦能,做好因地制宜,讓發展經營“熱起來”。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的思路,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探索發展現代農業、農事托管和服務創收等多種經營模式,大力發展家庭農場、蔬菜大棚基地、稻蝦共作示范區等種養基地,著力發展集約化智能化的現代農業。近年來,先后建成城西湖蓮藕、三流鄉稻蝦共作、孟集鎮朗德鵝等多個種植養殖基地,營造區域農產品聚集效應,形成一村帶多村、多村連成片的集體經濟產業發展聯盟。堅持鼓勵“帶動作用強、產業前景好、發展成效優”的村作為牽頭黨組織,負責統籌協調各聯建村、非公企業、合作社等,按照鄉鎮黨委安排,統一實施產業規劃、技術指導、檢驗檢測、品牌打造、產品銷售等,推動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抗風險能力提升和產業鏈成本降低,減少惡意競爭、產品同質化等不利因素影響。目前,全縣累計申報皖韻城西湖、灃河豆腐等區域公共品牌,為村級集體經濟“抱團式”發展奠定良好基礎。重點圍繞本地朗德鵝、稻田蝦、麻黃雞等優勢產業經營發展,通過村級黨組織牽頭,創辦多種形式的村級經營性服務實體,不斷拓展農事托管服務功能,采取“全托管”模式或“半托管”模式,為農戶提供生產資料、農業機械、病蟲害防治、技術咨詢、農產品代售等涉農項目有償托管服務,提升自主經營水平,增強其“造血能力”。立足縣域內淮河農耕文化、本地特色農業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通過培育農事體驗、休閑觀光、研學調研、鄉村民宿等多個業態,努力拓寬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渠道,增加村民收入。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