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5月11日為止,劉慶已經57天沒有擺渡了。“疫情有影響,暫時停了。眼下形勢有些好轉,我又要上崗了。”劉慶臉上露出笑容。
今年48歲的劉慶是當涂縣黃池鎮西河村的擺渡人。西河村沒有集市,村民們趕集、上街、出行都需要去河對岸的查灣,再輾轉去往蕪湖等地。“去往對岸的渡口已經存在了百年,擺渡到對岸算是‘老傳統’了。”劉慶說,這段路程看似只有短短幾十米,卻因為隔著一條河,繞到對岸至少需要1小時。而乘坐渡口的擺渡船,三五分鐘即達。
上世紀30年代,劉慶的外公每天手搖小木船,在清晨,送鄉親們出門趕集、上班。傍晚又迎著夕陽,將他們一個個接回家。后來,劉慶的舅舅從外公手里接過了搖櫓,一搖就是40多年。2007年,71歲的舅舅打電話給劉慶,希望在城里打工的他,能成為下一代擺渡人。“祖輩都是干這個的,到我這代不能丟了。”劉慶當即決定回鄉,成為擺渡人。
作為一名擺渡人,每天早上五點,劉慶開始一天的渡船工作。一天14小時,來往100多趟,從不會因為人少而考慮成本延遲開船。“我不求大富大貴,守在家鄉,跟鄉親們在一起,就很幸福。”劉慶說。20多年,渡船的價格始終維持在1元錢。渡船還有年票的售賣方式,一年45元,不限次數,車渡不要錢,隨到隨走。
劉杰從不喊苦也不叫累。渡船工作中,難免遇到過渡人誤解,但他總是熱情主動服務好每一名過渡人。過河中很多是老人小孩,隨身攜帶有重物,他總是自己或者叫自己相熟的人“搭把手”。“渡船也是在渡心嘛。人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控制情緒,做好服務就好了。”劉慶說。
風雨擺渡人,安全須記心。每到安全培訓的時候,有的擺渡人怕麻煩,借口工作忙,不去做安全培訓。劉慶每次參加安全培訓總是仔細做筆記,并把學習的內容踐行在工作當中。救生馬甲、救生圈、安全標志等都按標準擺放。每次村民上下渡船時他都不厭其煩地提醒村民“安全第一”。
15年來風雨無阻,劉慶為青山河查灣段鄉民來往擺渡近百萬人次。他憑借細心、耐心和嫻熟的駕船技術,擺渡船多年“零事故”,受到居民贊揚。去年11月,劉慶獲評“安徽好人”。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