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24年來做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了,也是送給自己的畢業禮物。”7月11日上午9時整,安徽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安醫大一附院北區血液科造血干細胞采集室內一臺分離機正開始緩慢運轉,作為我省第432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周岔已做好準備開始造干捐獻,這也是該院首例中華骨髓庫的干細胞采集。
“1ML……10ML……20ML……”隨著機器的運轉分離,造血干細胞混懸液一點點裝滿造血干細胞收集袋。
周岔來自宿州,是安徽農業大學經濟技術學院學生。今年6月,他正在寫畢業論文時,接到了省紅十字會的電話,經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篩查,他的血型與廣東一位6歲的地中海貧血兒童相符。作為應屆畢業生,本來要急著找工作,因為這場捐獻擱置。
“當我知道配型成功時,我心情很激動,入庫4年了,現在終于能為陌生患者帶來重生的希望了,真是太好了。”2018年暑假,周岔在網上看到招募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的海報,便走進宿州市萬達廣場的獻血車,踴躍填寫志愿單,成為了中華骨髓庫志愿者。
經過2個多小時,周岔順利完成了造血干細胞捐獻。這份飽含著愛心和祝福的“生命種子”由專人送到患者所在醫院,移植入患者體內,為患者及其家庭帶去了希望與未來。
“捐獻造血干細胞對我來說是一件小事,而對于患者卻是生的希望。能夠捐獻造血干細胞,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給患者帶去生的希望,我很自豪,希望孩子能夠早日康復,健康地生活。”周岔說。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