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確立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戰略定力和長遠謀劃,也為“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遵循。我們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通過推動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確保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導我們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統籌推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實踐證明,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并非不可兼得。遵循生態規律,依靠綠色科技,壯大生態經濟,著力造林綠化,就能既收獲金山銀山又擁有綠水青山,做到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協同共生,從而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而且,綠色生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優勢和品牌效應,宜居宜業宜游的環境,不僅能讓當地群眾享有生態福祉,而且會吸引游客、人才和投資者,成為引來“金鳳凰”的“梧桐樹”,加快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的步伐。這種轉化也充分說明,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們要大力開展相關的教育、宣傳、創建活動,構建行之有效的生態文化教育和普及體系,讓生態文化在全社會扎根,普遍形成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社會氛圍,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在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中取得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進步。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經濟社會維度需實現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在于生產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生產方式涉及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工具、勞動環境、勞動產品等諸多要素,其綠色轉型包括這些要素自身及其整體的生態化,如,勞動者的生態素養普遍提升、勞動對象得以生態化利用、勞動工具能夠節省資源、勞動環境干凈無害、勞動產品綠色環保等,并且能夠合理配置能源資源,實現整體關系上的優化。生活方式涉及衣食住行用各方面,其綠色轉型體現為人們對綠色食品、綠色服裝、綠色住宅、綠色交通和生態用品愈益青睞,對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文明生活普遍崇尚。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對生活方式綠色轉型的推動,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對生產方式綠色轉型的倒逼,將進一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我們要充分發揮制度優勢,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所涉領域的統籌協調機制,構建涵蓋生態文化、生態經濟、生態目標責任、生態文明制度、生態安全的生態文明體系,保障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著力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是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自然生態維度的重要目標之一,要求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生態系統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體現出有機關聯、循環相依、生生不已的特點。山水林田湖草構成休戚相關的生命鏈條,相依共存、彼此影響,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環境基礎。資源耗費、環境污染、物種銳減、生態失衡等生態環境問題破壞了生態系統,單純種樹、治水、護田等就像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就是要改善生態系統,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就是要尋求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統治理之道,維持、恢復、優化各種生態環境要素之間的生命鏈條關系。進入新時代,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成為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們要著眼生態系統,算整體賬、綜合賬和長遠賬,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鞏固擴大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成果,協同推進節能減排工作,持續實施造林綠化工程,全力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實現更加合理的能源資源配置,構筑更加牢固的生態安全屏障,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文章,從而使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提升,讓人民群眾在持續改善的生態環境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為子孫后代留下“綠色銀行”。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合肥工業大學研究基地)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