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山川與文脈齊秀,地靈與人杰競輝,造化之美與人文之盛交相輝映,孕育了源遠流長、獨具魅力的徽州文化、長江文化、淮河文化、大運河文化及黃梅戲文化等“五大文化”。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長期的文明積淀,使安徽在整個中華文明漫長演進歷程中,常常立時代潮頭、領風氣之先,是名副其實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中華文化的傳承復興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把以“五大文化”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對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五大文化”作為一個時空交織的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化復合體,既是自然與文化融合的典范,又是經濟與文化融合的紐帶。我們今天加強“五大文化”研究,不僅研究“五大文化”體現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標本、傳承作用的一面,更要研究挖掘它與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相互契合、相互促進的一面,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五大文化”的內涵價值。
一是具有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的特質。安徽在中華文明南北互動和東西會通中長期發揮著樞紐要津的作用,近代以來在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過程中,在工業、經貿、教育、科學文化等領域都展現了領時代之先的特點,推動中華傳統文化轉型發展。
二是具有團結和諧、勤勞奮斗的特質。典型如流傳甚廣,膾炙人口的桐城“六尺巷”故事,還有“窮不丟書,富不丟豬”“窮不失志,富不顛狂”等人文習俗。這些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優良傳統,在我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在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具有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特質。自古以來,安徽涌現出許多敢于創新創造的文化名人,1978年鳳陽小崗村農民按下紅手印拉開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安徽在量子科技等眾多領域走在國際前列等,無不表明江淮兒女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和創新品格。
四是具有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的特質。老莊思想強調天地萬物都是值得尊重的生命體,人類要順應自然本性、自然規律。長江、淮河不僅是中國的經濟命脈,也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山水景觀、濕地資源與文化遺產相互交織,形成了獨特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孕育了豐富的生態系統,成為自然與文化融合的典范,具有生態與文化的雙重價值。
五是紅色浸潤、愛國進步的特質。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安徽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深厚的紅色文化積淀。大別山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安徽是新四軍抗日的主戰場之一,也是解放戰爭中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的主戰場。這些紅色文化資源是傳承革命精神、弘揚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
■ 殷寶平
(作者單位:省委政研室)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