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安徽是紅色文化資源大省,革命歷史底蘊厚重,革命遺跡文物豐富。推動安徽紅色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既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內在要求,也是落實“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的重要舉措。
加強頂層設計,注重研究保護。紅色文化資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貴資源,保護是首要任務。安徽革命文物數量多、分布廣、延續時間長,全省68個革命老區縣,擁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318處,可移動革命文物1.1萬多件(套)。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必須確保其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對紅色資源要進行立法保護,以法治力量為本土紅色資源的保護、管理和傳承利用提供堅實保障;制定科學規范、切實可行的紅色資源調查認定辦法,啟動調查認定工作,全面摸清本地區紅色資源的數量門類、保管保護、傳承利用等基本情況;運用數字化、信息化等現代科技手段,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高精度掃描、三維建模等,實現數字化保護;推動黨史、檔案、高等院校等多方合作,共建學術交流平臺,共享理論研究成果,為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提供科研支撐。
創新表達形式,豐富傳播手段。隨著時代的變遷,群眾的文化背景、審美觀念和信息接收方式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因此,我們需要創新表達形式,豐富傳播方式,將紅色文化以更加生動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現給群眾。要利用VR、AR等現代科技手段,打造紅色文化數字展館、虛擬紅色旅游線路等,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紅色文化。比如,可在合肥駱崗公園等大型場所打造紅色文化元宇宙空間,運用全息投影重現“挺進大別山”“淮海戰役支前民工”“百萬雄師過大江”等場景,將抽象的歷史事件轉化為生動、立體的沉浸式體驗。著力打造藝術精品,通過電影、電視劇、紀錄片等影視作品,將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生動的藝術形象,讓觀眾在欣賞藝術的同時,深刻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借助音樂、舞蹈、戲劇藝術形式,將紅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通過藝術化的表演,讓觀眾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借助新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抖音等,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讓紅色文化更加貼近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效果進行精準分析,提供個性化的傳播方案,提高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挖掘思政元素,構建育人體系。紅色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精神內涵,是培育新時代人才的重要資源。我們要開發紅色教育課程體系,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程和其他相關課程中,通過講述革命歷史、英雄事跡和革命精神,使學生更加深入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價值。組織學生參觀革命遺址、紀念館、博物館等紅色文化場所,將場館、遺址轉化思政課實景課堂,打造場景育人新模式,讓學生親身感受革命歷史的厚重和紅色文化的魅力。開展紅色文化主題演講比賽、文藝演出等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受到教育和熏陶。推動“非遺工坊+紅色IP”雙向賦能,聯合涇縣宣紙、徽州木雕等傳承人開發“紅色徽印”系列文創,推出新四軍布藝繪本、渡江英雄徽章盲盒等寓教于樂的紅色文化產品。推進資源共建共享,加強鄂豫皖、長三角等區域聯動,整合省市縣紅色資源,成立紅色教育聯盟,共建紅色主題課程資源庫。在高等院校試點設立紅色美育專業方向,組建由黨史專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特級教師構成的跨領域導師團,讓紅色文化在課程開發、數字傳播中實現代際傳承,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
深化文旅融合,激活發展動能。促進紅色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不僅有助于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還能提升旅游品質,滿足游客多樣化的需求,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我們要加快紅色旅游產品開發與創新,創新紅色旅游產品打造體驗式與互動式并重的旅游項目。比如,2023年,省文化和旅游廳推出的“初心如磐”皖西大別山紅色基因之旅、“鏗鏘鐵軍”皖南紅色沃土之旅等15條紅色精品線路,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充分展示了全省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讓廣大游客親身感受紅色遺跡、紅色文物、紅色故事。同時,利用我省山川秀美優勢,推動紅色文化資源與生態資源有機結合,發展中醫養生、康養民宿、露營基地等新業態,配套完善住宿、餐飲、出行等相關設施,形成紅色記憶與綠水青山相融的精品線路,帶動鄉村全面振興。另外,完善省市聯動、區域聯合、政企互動的市場開發機制,大力實施“引客入皖”行動,提升安徽紅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 王敏
(作者單位:安徽建筑大學。本文系省高校哲社科重點項目[2022AH050216]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