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在一百年的非凡奮斗歷程中,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形成了一系列偉大精神,構筑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為立黨興黨強黨提供了豐厚滋養。發端并孕育于江淮大地的安徽紅色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安徽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江淮兒女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是高質量建設美好安徽的精神力量,與山河同在,與日月同輝。
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建黨基地、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大別山地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為人民的解放、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重大貢獻,形成了彪炳史冊的大別山精神。安徽是大別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別山精神的重要孕育之地、鍛造之地、發展之地。
大別山精神內涵豐富,其基本要旨是:第一,堅守信念、對黨忠誠。理想信念是動力源泉,無論是在革命運動的初始階段,還是在革命發展的高潮時期,無論順境還是逆境,大別山英雄兒女始終懷揣著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堅決貫徹落實黨的主張和決策,始終自覺地將中國共產黨看作是自己的“主心骨”和“領路人”,緊跟緊隨,絕不動搖。大別山根據地創建時期,許多革命先烈面對敵人的殘酷鎮壓無所畏懼,大義凜然,矢志不渝,初心不改。六霍起義重要領導人周狷之被捕后寫下“頭顱拋千斛,風雨撼孤舟。寧為革命死,不作階下囚”的豪邁詩句。
第二,胸懷全局、甘于奉獻。在形勢發展的緊要關頭,為了革命需要和全局利益,大別山軍民總是從黨的事業出發,以全局利益為重,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勝利壯歌。1934年11月主力紅軍長征后,大別山區人民從鞏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的全局出發,在黨的領導下,進行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使紅旗在大別山區高高飄揚。1946年8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以自己的巨大犧牲使解放戰爭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改觀。
第三,軍民同心、團結奮斗。革命戰爭年代,大別山區黨和紅軍深深植根于人民群眾之中,與人民群眾同舟共濟、生死相依,共同創造了鄂豫皖蘇區革命薪火不滅、二十八年紅旗不倒的奇跡。大別山區擁有“紅軍縣”“將軍縣”。蘇家埠戰役中,六安、霍邱兩縣組織兩萬多群眾運送糧草、服務戰場,呈現出兩萬多紅軍作戰、兩萬多群眾支援的人民戰爭的壯闊場面。
第四,不畏艱苦、勇當先鋒。在中國革命最緊要的關頭,大別山人民克服種種艱難險阻,敢打敢沖,勇挑重擔,經常處在交戰的最前沿,發揮著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從大別山區出發的紅二十五軍是幾支長征隊伍中最先到達陜北的一支工農紅軍,被譽為“長征先鋒”。1946年6月中原突圍中,中原軍區第一旅旅長、金寨籍將領皮定均率部掩護主力向西突圍,毅然鐵流東進,經過大小戰斗23次,歷經千辛萬苦,以3個團5000余人的完整建制勝利到達蘇皖解放區。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時曾指出,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都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要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大別山精神雖然是革命歷史的產物,卻有著超越時空的永恒魅力,具有巨大的時代價值,是安徽人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精神財富,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我們要大力弘揚大別山精神,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始終保持革命者的大無畏奮斗精神,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
(劉延年供稿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共安徽省委黨史研究院基地)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