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套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并把科技創新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五中全會對科技創新的重要擺位和重大部署,充分認識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意義,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上來,是新時代科技改革發展的重要任務。
努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必然選擇。第一,進入新發展階段迫切需要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第二,主動適應新發展背景要緊緊依靠科技自立自強。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已成為大國博弈的角力場,只有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形成應對風險挑戰的抗壓能力、對沖能力和反制能力,才能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第三,落實新發展理念需要以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全面支撐引領。創新被置于新發展理念之首,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是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題中應有之義,是把握發展主動權、贏得發展新優勢的關鍵之舉。第四,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于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是暢通國內大循環、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主動地位的關鍵。
堅持“四個面向”,把握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的研究方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途徑,發揮專家的科技預見作用,加強研究確立科技創新優先發展和重點突破的領域,發現和提出重大科學問題。“九層之臺,起于壘土”。穩定支持基礎研究,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研究就是“地基”,是整個創新體系的總開關和創新源頭。面向經濟主戰場,強化科技創新能夠驅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產業發展對科技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既與市場需要和內在需求密切相關,又與企業吸收科學研究的技術能力有關,這就要求不斷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大力培育戰新產業,增強我國主導國際產業分工及產業規則制定的能力,建設完善的工業體系、產業體系,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重點突破,補齊短板,加快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化解科技領域重大風險。未雨綢繆,在事關國家戰略利益和影響未來發展的創新領域,集中創新資源力量超前部署,到2035年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造福人民,增進民生福祉。從以出口為主生產導向的外向型經濟,向以擴大內需為主生活導向的高質量發展轉變,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同時創造和引領需求,讓科技創新成為提升人民安全感、幸福感、自豪感的力量源泉。
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關鍵是抓住創新主體,解決“誰來做”的問題。科技創新的主體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高校、院所和企業,其核心是人才。誰擁有了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主動地位。我國人力資源豐富,應堅持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激活存量人才,優化增量人才,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進入科研隊伍,為他們脫穎而出創造條件。培養人才創新性思維,調動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人才活力。培養敢于挑戰創新無人區,攻堅克難,求真存疑,不畏學術權威的創新精神,提出重大科學問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科技創新必須久久為功,要大力發揚科學報國的優良傳統,使其成為科技創新的動力源泉。引導科技人才牢固樹立勇攀高峰,甘做科研冷板凳,選準科學問題堅定不移做下去的信念。尊重科學家的主體地位,發揮領軍型人才在學術活動組織和團隊建設、經費管理方面的自主權與決定權。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優化人才結構,提升青年科技專家和潛力科技人才在研發隊伍中比重,在科技創新實踐中凝聚人才、造就人才。建設具有國際化的人才隊伍,提升人才創新競爭力。
抓住創新體系建設,推動科技體制機制創新,解決“怎么做”的問題。解析新的科研范式結構,建立與之相適應、相促進的科研組織方式。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強化國家實驗室、世界一流科研機構、一流高校、一流企業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加快推進建設突破型、平臺型、引領型一體的國家實驗室,發揮國家實驗室在保障國家戰略安全和人民需求中的攻堅堡壘作用。建設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國家創新基地、創新平臺。營造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科研寬松環境,支持風險性探索性研究。發揮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作用,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和產業標準,推進質量強國,讓中國“質造”享譽世界。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通過發揮政府在配置科技資源方面的主導和引領作用,注重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激勵性作用,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資源創造能力。加強黨對科技創新的全面領導,把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科技治理的制度執行優勢。加強創新共同體建設,探索契約關系下各種創新力量的有機協作和深度融合,建設適合大科學時代集體攻關創新的組織方式,促進創新共同體在科學、技術和工業發展各個鏈接點相互支持,創新共生。推動創新體系開放融合,以更加開放的國際視野、以更加堅定的創新自信,著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共同應對全球風險挑戰,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