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柱 葛騰飛
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時強調,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以一體化的思路和舉措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讓要素在更大范圍暢通流動,有利于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實現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大合力,促進高質量發展。自浙江起源并在全國如火如荼開展的特色小鎮正是以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為目的,以人為中心,不僅追求經濟的發展,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的提高。作為一種新型產業集聚區,特色小鎮具有產城人文融合的多元功能特征、細分高端的鮮明產業特色、集約高效的空間利用等特點。特色小鎮建設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文旅資源創新開發、城鎮化路徑變革、生態居住區打造乃至國家和社會治理優化等領域,具有全方位、深層次、多鏈條的創新驅動意義。可以說,特色小鎮是產業合作園區的更高級形態,是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
特色小鎮是區域協同發展的有效抓手。特色小鎮建設與城鎮化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要通過培育特色鮮明、產業發展、綠色生態、美麗宜居的特色小鎮,探索小鎮建設健康發展之路,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推動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特色小鎮戰略立足于我國大城市發展面臨空間布局和環境資源的制約現實以及我國經濟新常態和發展動能轉換客觀要求,旨在通過培育特色鮮明、產業發展、綠色生態、美麗宜居的特色小鎮,促進產業結構優化重組和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打造生存與發展需要兼顧并重的發展實踐樣板。以特色小鎮建設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路徑依賴于特色小鎮的集聚產業,高端資源要素借助城鎮化的形式向農村地區傳遞,使得農村地區在經濟和資源效益方面實現質和量的提升。城市居民和資本實現了“下鄉”,農村居民和土地實現了“進城”,特色小鎮既實現了工商資本下沉鄉村,平衡了資金結構性問題,也承接了區域中心城市的溢出資源,減少了高梯度城市環境壓力,同時解決了低梯度城鎮發展動能問題,生產要素就這樣通過城鄉資源的雙向互動形成新組合、新產品,服務于供給與需求,帶動周邊鄉村發展,實現新型城鎮化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互促優化和良性互動的新發展格局。特色小鎮建設不僅有利于城鄉統籌發展,還有助于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與城鄉統籌發展類似,通過跨地區合作,尤其在省際或者城市毗鄰地區建設特色小鎮有利于區域經濟中先發地區和后發地區之間的要素流動和高質量發展。
特色小鎮建設是區域產業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重要載體。明確的產業定位是特色小鎮首要和必備的重要特征,依托核心產業開展相應的配套建設是特色小鎮建設的基本路徑。特色小鎮的創立初衷就蘊含著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雙重任務。雖然大多數特色小鎮在形成初期是以工業生產制造為主,但隨著企業的壯大,不論是產業鏈拓展還是小鎮功能,都逐漸圍繞主題產業發展,小鎮的從業者也大部分與主題產業相關,產業逐步從傳統制造業向旅游、文創、科技和現代農業等產業延伸,從而實現了三個產業間的聯動。特色小鎮建設立足地區資源稟賦和既有產業優勢,通過各經濟部門模塊化推動產業集聚和升級,進而通過加強對各項經濟生產外部效應的消化和治理,促進各經濟區塊間的合作,從而提高該地區整體經濟效率。對欠發達地區而言,產業集群不僅能夠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且還能夠通過產業集聚為進一步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奠定良好基礎。特色小鎮通過在較小空間范圍內集聚高端朝陽產業,以產業創新為驅動力,既破解大多數先發地區空間資源短缺問題,又有效實現了產業轉型。就此而言,以特色小鎮為典型代表的特色產業發展平臺,是區域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在傳統產業集群模式基礎上的創新和升級,是區域產業集聚的3.0版本。
特色小鎮是區域制度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的試驗田。特色小鎮建設是制度創新。一是不以傳統地理行政建制為單位。與“一鎮一品”的小城鎮“集聚經濟”“塊狀經濟”發展模式不同,特色小鎮強調的是創新創業平臺,規劃面積要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力求“小而美”。二是核心產業精挑細選。特色小鎮的產業要求瞄準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追求長產業鏈和高附加值。如浙江特色小鎮的核心產業主要選擇金融、互聯網、信息、環保、健康、高端裝備制造業、旅游、時尚、創意等低消耗、高產出產業,以及黃酒、絲綢等傳統經典產業。三是政策供給“特事特辦”。特色小鎮致力于打造融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創新平臺,利用財稅和土地供給等政策優惠導向“聚焦型”發展。將特色小鎮定位為綜合改革試驗田,可以先行改革突破,實現特色小鎮制度供給的“活而新”。此外,特色小鎮實行創建制,有進有退,獎懲結合,避免了“一評定終身”的弊端。四是建設目標更加科學。特色小鎮建設以新型城鎮化為指引,以人為核心,在產業、人口、生活、生態、文化等方面都要求走高端路線,旨在幫助人們擺脫拿著高收入卻呼吸著污濁空氣的尷尬境地,滿足人們“詩意地棲居”需求,其發展路徑可歸結為“全面發展型”。可以說,制度目標導向將從經濟增長轉向全面發展,量的簡單增加不再被視為激動人心的成就,高質量的經濟增長才是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更高追求。
特色小鎮建設助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背景下,通過有效規劃設計,無論是從制度創新和城鎮化推進,還是從產業創新和產業融合上來看,特色小鎮建設完全具備和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緊密結合、互為補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此,要準確把握特色小鎮的區位布局,應當主要在城市群、都市圈和城市周邊等優勢區位或其他有條件區域進行培育發展。一是組織現有省際產業集聚區積極申報特色小鎮。比如,博望-江寧合作共建刀刃模具制造業特色小鎮,頂山-汊河、浦口-南譙跨界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等。二是挖掘有省際合作潛力地區,通過政府搭臺方式,企業為主體,開發創建特色小鎮。比如,在馬鞍山市的濮塘和南京江寧石塘合作共建生態休閑小鎮,皖浙合作開發新安江流域綠色生態資源等。三是采取“飛地經濟”和“園中園”模式,通過建設保供基地、加工廠、加工園區以及農場總部建設等,開展多區域、多方位、深層次合作。比如,上海在安徽的飛地白茅嶺農場、軍天湖農場,上海在江蘇鹽城的大豐農場等。總之,在充分發揮各區域先天生態資源、自然資源或者產業集聚優勢基礎上,特色小鎮可以作為跨區域打造產城融合、生態宜居的一體化發展樣板和長三角新興增長點,助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安徽工業大學基地)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