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曦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創新擺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近年來,安徽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創新能力連續9年居全國第一方陣,創新型省份建設取得決定性進展,為全面開啟加快建設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科技創新策源地新征程奠定了基礎、堅定了信心。
邁入“十四五”,安徽出臺加快建設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的有關意見,堅持系統性思維,注重運用市場的邏輯、資本的力量,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人才鏈、政策鏈多鏈協同,圍繞構建“六大創新體系”,實施“六大科技行動”,堅持以“科創+”實現換道領跑,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圍繞構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實施科技創新主平臺升級領航行動
深入實施國家實驗室建設專項推進行動,完善全鏈式服務保障機制和政策,探索實踐新型舉國體制安徽方案,爭當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開路先鋒。支持國家實驗室建立以一切有利于創新為宗旨的新型管理體制和科研組織機制,搶占量子信息科技前沿制高點,打造量子科技創新策源地。依托科學島等優勢單位和資源,積極爭創新的國家實驗室或納入新的國家實驗室體系布局。支持濱湖科學城建設“量子中心”,打造“科大硅谷”,積極引導和拓展量子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示范,打造量子科技產業集聚地和生態群。支持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世界一流大科學裝置集中區,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積極爭創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探索獨立法人實體化運行,打造省“一室一中心”分平臺升級版。發揮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引領作用,研究制定支持示范區建設促進政策,支持合肥強化戰略科技力量,蕪湖、蚌埠全面提升創新能力;支持合肥、蕪湖、蚌埠高新區與省內其他高新區等合作共建園區,探索“一區多園”模式,積極打造以合肥為核心、蕪湖和蚌埠為兩翼、各市多點支撐的“一核兩翼多點”區域創新空間格局。
圍繞構建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創新體系,實施落實國家基礎研究十年行動
研究制定我省貫徹落實國家基礎研究十年行動實施方案,優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布局。充分發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國家實驗室等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在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等優勢學科領域,打造一批創建國家基礎學科研究中心的“先鋒隊”。突出應用導向,瞄準重大需求,聚焦瓶頸制約,強化省院、省校聯動,設立省戰略性基礎研究計劃,每年實施100項左右重大基礎研究項目,采取“長期連續支持、關鍵節點評價”的資助管理方式,重點支持開展前瞻性、引領性、獨創性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開展我省產業提升、企業發展、民生改善急需解決的基礎科學問題研究。突出以人為主,實施基礎研究人才資助體系升級計劃,穩定支持一批帥才型科學家,引導其匯聚優勢科研資源,跨單位、跨領域組建團隊開展長期研究。擴大省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項目和優秀青年基金項目資助規模。優化提升基礎研究力量,建立健全高校之間、高校與科研院所之間學科協同和多學科交叉融合機制。支持企業參與重大基礎研究,通過委托研發、聯合研發、共建研究機構等形式,實施有明確應用前景的基礎研究項目。
圍繞構建產業創新體系,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行動
建立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高新技術企業梯度培育體系,針對企業初創期、孵化期、成長期、產業化、掛牌上市等不同發展階段,實施差異化的企業培訓、企業孵化、成果熟化、聯合攻關、科技金融等扶持政策,引導各類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梯次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單打冠軍、科技領軍企業、科技獨角獸企業等。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相關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業參與,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共同承擔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任務。堅持問題導向、需求牽引,圍繞制約我省十大新興產業發展的“卡鏈”“斷鏈”產品和技術,擴容升級實施新一輪省科技重大專項,創新管理機制和支持方式,根據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項目特點,結合技術重要性、緊急程度、攻關周期等,綜合采取揭榜掛帥、定向委托、競爭賽馬等方式開展攻關,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基礎技術。對促進我省產業、企業發展有重大戰略意義,需求明確的技術難題和重大研發需求,搭建“企業出題目、院所給答案”的揭榜掛帥攻關機制,構建以“題目”的科學性和精準度、“答卷”的成效和影響為核心的評價機制。加大在綠色發展、健康安徽、平安安徽、鄉村振興等惠民領域的科技支撐。
圍繞構建成果轉移轉化應用體系,實施“政產學研用金”深度融合行動
以安徽創新館為樞紐,整合賦予科技成果掛牌、路演、拍賣、交易等“一條龍”服務功能,加快建設“政產學研用金”六位一體的科技大市場,搭建覆蓋省市縣三級、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全省技術交易平臺體系。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高水平舉辦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加速放大“成果變商品,展示方變合作方,購買方變投資方”溢出效應,打造集聚全球創新資源金字招牌。暢通多渠道成果轉化通道,圍繞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建立“沿途下蛋”機制,積極引導在高校、科研院所周邊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加快打造“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的全生命周期“熱帶雨林式”雙創生態體系,確保創新主體引得進、留得住、長得大。深入推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加大省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和科技融資擔保基金運營力度,構建政府性基金、科技信貸、風險投資、科技銀行、上市融資等科技金融產品服務體系,建立科技型企業“白名單”和金融服務清單制度,著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考核評價和利益分配機制,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支持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爭創國家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
圍繞構建開放協同創新體系,實施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行動
推動建立長三角一市三省科技創新規劃會商機制,加強專項規劃和科技計劃協調聯動。支持合肥、蕪湖、宣城參與建設G60科創走廊。立足我省創新資源稟賦,以“科創+產業”為引領,主動參與建設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圍繞高質量發展和民生改善重大需求,實施長三角科技創新聯合攻關,主動發起和聯合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加強與滬蘇浙等省市的創新資源對接,大力引進大院大所大企,創新體制機制,在科技前沿和產業急需等領域共建一批公共研發平臺、新型研發機構、科技大市場、科學數據共享中心。加大“雙招雙引”力度,支持國家和省級高新區與滬蘇浙開展園區共建,引導滬蘇浙科技型企業、高校院所在園區建立“人才飛地”或“成果轉化基地”。推動合肥、張江科學中心“兩心同創”,促進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完善長三角科技創新券制度,支持創新券通用通兌。聯合滬蘇浙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建設若干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示范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和國際創新園。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引進或并購境外企業和研發機構,鼓勵企業到境外建立研發機構。支持在皖高校、科研單位牽頭發起或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不斷提升安徽國際科技合作能級和影響力。
圍繞構建人才支撐體系,實施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行動
實施新一輪“江淮英才”計劃,針對我省急需“高精尖缺”科技人才,支持用人單位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議”方式引進海內外高端人才。擴容升級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在皖創新創業扶持計劃,著力構建“人才+科研+轉化”的全鏈條政策支撐體系,力爭5年內扶持團隊創新創業項目400個以上。推進院士及后備人才培養計劃,建立院士工作站動態管理機制,探索為院士、院士后備人才等高端人才提供專業實驗室等平臺定制、科研項目定向扶持服務。牢固樹立“為‘科學家’辦事就是辦‘最科學’的事”的意識,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在科技項目申報中實行“一表多用、一表多能”,在重大任務實施中建立“專事專辦、專人負責、專項承諾”制度,在科技項目管理中推行審計、監督、檢查結果互認。持續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激發創新活力專項行動,試點推行科研管理“綠色通道”、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財務報銷責任告知和信用承諾制等。完善科研容錯機制,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健全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治理體系,大力培育創新文化,激勵各類創新主體創新創造創業的澎湃內生動力和活力。
(作者系安徽省科技廳黨組書記)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