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中才/文
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8月在安徽考察時指出,近百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根本原因是始終堅持和踐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我們黨即將迎來百年華誕之際,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定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宣示了新時代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堅定決心,展現了再接再厲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的奮斗姿態,為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注入強勁動力。
發生在江淮大地上可歌可泣的革命傳奇故事,是近百年中共黨史的輝煌篇章,也是我們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斷創造人間奇跡的最好詮釋。
鄂豫皖蘇區“28年紅旗不倒”,是靠老百姓的英勇犧牲舉起來的。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的試金石。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帶領中國人民翻身做主人。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創建發展了紅軍、農村革命根據地和蘇維埃政權,逐步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在全國13塊蘇區中,鄂豫皖蘇區是僅次于中央蘇區的第二大革命根據地。安徽作為鄂豫皖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紅軍三大主力之一紅四方面軍的主要創始地、大別山區三年游擊戰爭的核心區。商南起義、六霍起義、請水寨起義均爆發在皖西境內,中國工農紅軍第32師、33師、34師三支主力紅軍在這里組建。1932年6月,鄂豫皖蘇區紅軍主力由原來的2100人發展到4.5萬人,地方部隊20萬人。人民群眾踴躍參軍,不少地方貼出這樣的標語:“樹也砍不盡,根也挖不盡,留得青山在,到處有紅軍”。大別山腹地的金寨縣是紅四方面軍、紅25軍的主要發源地,先后組建過11支主力紅軍隊伍,被譽為“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革命戰爭年代,10萬金寨兒女參軍參戰,絕大多數壯烈犧牲,可謂村村有烈士,戶戶有紅軍,山山埋忠骨,嶺嶺鑄忠魂。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4月視察金寨時曾深情地說:“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回想過去的烽火歲月,金寨人民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正是因為黨和紅軍深深植根于人民群眾之中,與人民群眾同舟共濟、生死相依,鄂豫皖蘇區才創造了革命薪火不滅、28年紅旗不倒的奇跡。
新四軍在江淮大地同敵人奮戰到底,是靠老百姓的無私奉獻撐下來的。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國性抗日戰爭開始。全體中華兒女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為人類正義而戰,社會廣泛動員,民族深刻覺醒,戰斗意志頑強,必勝信念堅定。南方8省14個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被改編為新四軍。安徽是新四軍主要集結地、軍部所在地和敵后抗日主戰場。新四軍深入敵后,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逐步發展壯大,由組建時的1.03萬人,發展到抗戰勝利前夕的30多萬人;開辟淮南、淮北、皖江3塊抗日民主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創建的全國19塊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四軍馳騁江淮大地,視百姓如父母,在浴血抗戰的同時,千方百計幫助老百姓春耕秋收、送醫送藥、興修水利、救荒賑災、剿匪反霸等,留下了許多軍愛民、民擁軍的動人故事。正因為如此,江淮兒女全力支援新四軍抗戰,有人出人,有錢出錢,有糧出糧,出現了許多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爭相上戰場的感人場面。皖江地區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新四軍子弟兵,為國家為人民,參軍頂光榮,抗日是英雄。”毛澤東曾評價說,新四軍“成了華中人民的長城,成了華中人民血肉不可分離的一部分。要把它消滅,要把它趕走,日本人辦不到,任何什么反動派也是辦不到的”。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站住腳、扎下根,是靠老百姓的全力支援扛出來的。1947年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12萬人從太行山區出發,歷經艱險、千里躍進大別山,像一把利劍直插國民黨統治區的腹地,拉開了人民解放戰爭從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的序幕。千里躍進是一次無后方依托,以長驅直入敵人戰略縱深為特點的特殊、大膽的進攻樣式。最終,劉鄧大軍雖無后方依托,卻依托大別山區老百姓的全力支援,爭取了最好的前途。安徽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的重要落腳地和指揮中樞。劉鄧大軍第三縱隊分兩路進軍皖西,恢復了皖西革命根據地。鄧小平領導的劉鄧大軍前方指揮部曾駐扎安徽金寨下樓房56天,劉伯承領導的后方指揮部駐扎安徽臨泉韋寨88天。據史料記載,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許多鄉親一開始不明真相,為避免戰禍,躲入山林。如何盡快在大別山發動群眾,站穩腳跟,成為劉鄧大軍的頭等任務。鄧小平曾讓政工干部張貼過兩條標語:“大別山的女婿回來了!紅軍的姑爺回來了!”大別山的“女婿”指的就是劉伯承。劉伯承的夫人汪榮華是出生在六安郝家集的老紅軍,1936年與劉伯承結婚。消息傳開,老區人民扶老攜幼,從棲身的密林里、山洞中走出,像歡迎當年的紅軍一樣迎接劉鄧大軍,整個大別山區沸騰起來。盡管鄉親們屢遭戰爭劫難,生活貧困,多數群眾衣食不周,但得知嚴冬來臨,劉鄧大軍依舊身穿單衣,紛紛慷慨解囊,踴躍捐獻糧棉布匹,半個月時間就解決了部隊的冬衣問題,并廣泛參與籌集給養、情報偵察、戰場救護等工作。劉伯承曾回憶說:“我們所依靠的是人民,蔣介石所依靠的是碉堡”,“這就是二野(指劉鄧大軍)在大別山戰爭勝利以及全部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關鍵。”
淮海戰役勢如破竹,是靠老百姓用小車推出來的。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華東和中原兩大野戰軍以及部分地方武裝60萬人,對國民黨軍80萬人,發起了規模空前的淮海戰役。安徽是淮海戰役總前委所在地和重要戰場,安徽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投入支前工作,前方需要什么就支援什么,解放軍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不惜傾家蕩產,全力支援前線。有的無償提供車輛;有的把自己所存的銀圓全部拿出來;有的自動把房子拆了,把橫梁、門板送給部隊做工事;有的把很少的一點點存糧,甚至是僅有的一點谷種拿來供部隊食用。剛解放不久的蕭宿縣人口僅有21萬,在短短的20天中,就籌集面粉25萬斤、雜糧15萬斤、油料8萬斤、柴草50萬斤、棺木1000口,出動擔架2600副、大小車2500輛、人力18200人。在前線搶救傷員時,民工們冒著敵軍的槍林彈雨和敵機的轟炸掃射,快搶快運,涌現出很多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事跡。陳毅曾形象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百萬雄師過大江氣吞萬里如虎,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在西起江西湖口、東到江蘇江陰的千里江面上發起渡江戰役,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突破國民黨苦心經營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勝利踏上江南的土地,占領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宣告國民黨統治在大陸的覆滅。安徽是渡江戰役總前委所在地和渡江的主戰場,安徽人民響應黨中央“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偉大號召,踴躍支前,參軍參戰,為渡江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據史料記載,六安、合肥到安慶道上的民工海潮似的日夜送軍糧,沿江居民省出自己的糧食給軍隊吃,為了解決部隊燒柴的困難,皖西一些平川河網地區群眾甚至自愿拆了自家的房子給解放軍當柴燒。為了解決部隊渡江船只缺乏的難題,沿江北岸一帶群眾將國民黨軍南逃時沉入江底、湖底的船只撈上來,將毀壞的船只修補起來,僅用半個月時間就提供民船1萬多條,數以萬計的民工和船工參軍參戰。僅安徽無為地區參戰水手就有3400多名,涌現出車勝科、馬毛姐等渡江英雄、渡江功臣2164人。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安徽參觀合肥渡江戰役紀念館時感慨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車推出來的,渡江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深深扎根人民,就能獲得無窮無盡的力量,就能從血雨腥風中一次次絕境重生,在攻堅克難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任何時候都不能忘了人民這個根,永遠做忠誠的人民服務員。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我國發展面臨的內外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任務繁重而艱巨。面對新階段新任務新要求,我們要深入總結和學習運用中國共產黨100年的寶貴經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的血肉聯系,堅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奮力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輝煌篇章。(作者為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共安徽省委黨史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史洪芳